特写
一带一路上的产业园明珠一串串。。。
见道网 2021-07-29 17:16
  • 常年处在国内产能过剩和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夹缝中,中国制造企业纷纷将目光瞄向海外,形形色色的“工业园区”政府的引导下,正在周边东南亚国家、非洲以及俄罗斯等地区落地开
阅读本文需要
13 分钟

当最早一批中国商人把产品销售到海外,并试图在当地生产以获得更低廉成本和便捷通道的时候,他们顺便带去了他们所习惯的生产环境、产业链条和组织方式。短短十几年间,这一套体系——工业园模式,被许多人视为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已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

从美洲到南亚、欧洲、非洲,从气候温润的德干高原,到莫斯科河畔、非洲红海之滨,几乎每一个看得到中国商品的大陆都能找到中国园区的身影。据商务部研究院中国海外投资咨询中心副主任李志鹏说,在1998年就有国内企业在古巴创建了一个境外加工贸易区,到现在,中国“走出去”的各类海外园区已有上百家。

境外合作园区正在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承接平台,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企业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战略与规划过程中,顺利寻求市场和发展平台至关重要,境外园区建设便起到了先行示范的作用。2014年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海外工业园区建设,不但在国家间战略对话中多次提到加强园区建设,而且在出访期间,参观其重要的园区几乎成为惯例。从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投资模式,境外工业园区建设将成为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和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看到,建好海外工业园区是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全球产业链的周期性重构,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链重构会带来较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一带一路建设为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构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此进程中,海外工业园区能够在打造优良局部投资环境方面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成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支点。更好建设海外工业园区,是我国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必然选择。

栽梧桐引凤凰,搭建产能合作平台实现共赢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面向未来。截至2020年1月,中国已累计同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份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得到广泛响应,就是因为它顺应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求和平、谋发展的强烈愿望,是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向往发展需求的有力回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能量来自共同发展的合作取向。我们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各方面成功经验的推广,对于中国企业和沿线国家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意义更加深远。

海外工业园模式是中国学习而非独创的产物,这三十年中它因地制宜不断演化,产生的速度和效率让它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最珍贵的经验之一,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震惊于中国变化之快并部分归功于工业园模式,以至于上世纪末天津泰达在非洲同埃及共同合作开发苏伊士特区时,埃及一方的管理人员说,“我们的目的就是与泰达工业园一模一样地去做”。泰达控股在软实力建设上做了有效尝试。十多年前,泰达控股在埃及启动建设了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区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精力,包括资金、技术和经验。第一期实现入住企业70余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得到了两国和两国人民的认可和高度评价,2018年被商务部评价为境外合作区样板。通过这个项目,不仅为埃及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促进双方产能合作,拉动了经济增长,也实现了“泰达模式”的基础打造。项目的成功,成为一带一路园区合作样板,充分表明中国企业的“软实力”。

基于“泰达模式”的成功,围绕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2017年泰达控股结合沙特阿拉伯的发展机会成立了中沙泰达公司,希望把“泰达模式”植入到沙特的工业园区建设中,为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企业在沙特搭建新的平台。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中沙泰达和沙特工业产权管理局签署了1平方公里的中国“泰达园”合作协议,泰达负责园区管理和招商运营,用我们两大核心竞争力“管理”和“服务”服务于两国产能合作,这是轻资产输出的尝试。不仅顺应了一带一路和“产能合作”的国家倡议,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以能源合作为主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的1+2合作模式”,为两国企业搭建起了畅通的合作平台,为实现共赢打下了基础。2019年底,“泰达园”签署了第一家入驻企业的合作协议。

1999年,海尔在美国南加州建立了它的第一个海外工业园,两年后,它的第二个海外园区巴基斯坦海尔工业园在该国旁遮普省拉合尔市奠基。对海尔来说,在当时这是一家企业对中国加入WTO后“走出去”战略的响应,也是自身海外“创牌”的开始。当时1.7亿人口的巴基斯坦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其对家用电器的消费正处于上升期,且家电主要来自进口。在建立工业园之前,海尔产品已进入巴基斯坦,销量每年上涨。“2005年之前是一个阶段,叫做企业小规模自主探索的时期”,李志鹏说,“这些零零散散,整体规模也不大,真正开始相对比较有规模、有系统的‘走出去’,应该是在2006年左右”。

这段时间里,海外中国园区开始大规模兴起,投资的主体,招商的对象也往往都是中国企业。几乎同时,民营企业华立集团在泰国建立了罗勇工业园,并吸引了20多家中国企业入驻,这个园区的成功让泰国政府的心理从戒备转向欢迎,“泰国政府发现自己招了那么多年商招不来大陆企业,我们一下就招来了,他就开始主动邀请我们要和我们合作”,全程参与华立泰国罗勇工业园建设的华立集团海外事业部总经理胡海说。

他说,在当时,中国企业是严重缺乏境外投资能力的,单打独斗是风险很高的,这是华立在海外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工业园区。

工业园走出去的速度和幅度都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华立的海外园区一步从东南亚迈到南美,相比它的第一个作品,华立在墨西哥建设的园区更加的本地化,更能够融入地方的发展,“第一代园区只满足企业建厂的需要,后续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都是被动做的。第二代的工业园区不单单是把土地推平了,把路修进去,接上水电,还要考虑和当地社区的融合”,胡海说。

聚石成山,从零散行动到国家战略

在适应当地的同时,这些走出去的开发区也在改变着当地。苏伊士特区的白玫瑰制衣车间里全是本地招募来的女工,墙壁上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写着:“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而在墨西哥,中国海外工业园合作伙伴们已经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比如试图参与影响地方的城市规划,并引导他们的城市规划向园区倾斜。

成功的案例最终吸引了最高层的目光,中国园区走出去的方向也开始向一路一带倾斜,由零散的行动融入国家战略。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就是这样的产物:2010年3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白俄罗斯,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向习近平表达了希望中国在白俄罗斯境内建设工业园区的愿望。次年9月,中白两国签署了合作协定中白工业园由此而生,成为白俄罗斯招商引资的最大项目,也是中白间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

习近平主席访问白俄罗斯期间,前去参观中白工业园,提出要把中白工业园建设作为合作重点,发挥政府间协调机制作用,谋划好园区未来发展,将园区项目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和双方互利合作的典范。

始于一次论坛中的沟通,中俄丝绸之路创新园也在中国、俄罗斯两国最高层的关注下被迅速推动,按照计划,中俄丝绸之路创新园将以“一园两地”模式,同时在陕西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成立异地建设、统一管理的两个园区——两个园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促进中俄双方企业互到对方国家投资发展,积极推动中俄企业资源共享,实现互利互惠。

疫情蕴藏机遇,加速中国制造海外布局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受到了冲击。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2020年4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降至39.5%,连续3个月运行在50%以下。欧洲、美洲、非洲因为受疫情影响较大,制造业均呈现明显下滑走势,PMI降幅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剧,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均明显下滑。

就中国经济而言,2020年前两月进出口总额为5919.9亿美元,同比下跌11%。与此同时,各个国家相继加强人员流动管控、合作交流合作项目受到严重影响。

疫情持续蔓延,给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带来了重创,一方面,上下游部件材料无法保持供应,使得整个产业链趋于断供停摆。中国处于国际制造业产业布局上的中间关键环节,受到了严重的双面影响。另一方面,疫情期间表现出来的产品、物流失控,让许多国家对产业布局、产业链状况设置出现新的评估,制造业回流的信息不断出现。有些国家已经提出将产业链从全球分工导向于自我完善、实现自己配套,弥补和完善各自或区域化的完整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布局。

一些国家也制订了相应的计划,比如沙特,在2016年发布了国家发展“2030愿景”,旨在改变对石油的依赖,希望将制造业本土化。而其最大企业沙特阿美公司随之出台2030战略目标,将本地化产品生产作为实现国内创造价值的核心,推动提高国内附加值的创造。计划到2021年,要实现本地化生产达到70%。而这次疫情,将进一步催化各国制造业回流、生产本土化的行动。

去中心化,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在疫情的催化作用下,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业中心既带来挑战,也为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加压力并创造了机遇,中国制造业有底气,也有能力应对新的变化,勇敢走出去。

产业链回归和去中心化,都与一带一路倡导的“五通原则”深度契合,有利于激活全球地区资源,消除孤岛现象,发挥各国资源优势、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经济公平与普惠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加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高速通道建设,主动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善产业链的进程中,将中国企业擅长的生产要素与当地资源合作,与之进行更加深入的分工与合作,实现生产、制造本土化,实现共赢。

未雨绸缪做好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

从以往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经历来看,基础建设与贸易占主导地位。从单纯的把产品销售出去,到引导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实现产业本地化,更能得到所在国家政府、社会的欢迎。这种合作形式,更能适应东道国经贸发展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必将促进中外双边经济、政治、外交关系发展。而一带一路这个国家间的高速通道,将更好地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工与合作,实现生产、制造本土化,主动参与到各国完善产业链的进程中。

“中国制造”通过产能合作走出去,需要海外工业园区这样的平台来作支撑。一个企业单打独斗走出去,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势单力薄,走出国门后,很难掌握话语权。而与当地政府合作的工业园区就可以发挥“桥头堡”的作用,为这些走出去的企业探路、提供坚强的支持。“中非泰达苏伊士经贸区”和“沙特中国泰达园”就是两个例子。我们的合作伙伴“沙特工业产权局”是沙特最大的工业园区管理政府机构,管理着沙特境内35个工业园,是沙特落实“2030愿景”国家改革计划的重要平台之一,有着深厚的政府资源。而沙特“中国泰达园”,拥有泰达30余年的成熟的园区建设管理经验,非常了解中国企业的需求。利用好两国资源就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在当地迅速扎下根,实现生产要素的合作,同时满足各国制造业本土化的战略目标。

中国工业园正走向海外,这是百年来“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从特色到普适的为数不多的实证。推动中国园区走出去的动力是商业的,他们追求的回报也是商业的,而商业的精神无非是合作和共赢。这个过程里,商业之光照亮了中国商人们面对异域土地和陌生文化的迷雾。就好像历史上所有大规模的商业交流都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文化、理念交融一样,中国工业园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和苦涩教训都将成为历史的注脚,它们的内涵将注定不止于商业本身,它们的意义要到下个时代才看得到。(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许生鹏


评论

相关文章

特写

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启动仪式盛大举行

04-01

特写

国家能源集团总投资4000亿元项目:2024年首批四省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大会

03-29

特写

全球首个!新疆哈密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开工

03-29

特写

外交部发言人谈及巴基斯坦达苏炸弹袭击事件经过与中方态度

03-27

特写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吊唁达苏水电站遇袭中国公民

03-27

特写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亲临医院,庄重迎接恐袭遇难同胞遗体归国

03-27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