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给中国以及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见道网 2019-12-10 14:56
  •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指明了经济繁荣之路,能够进一步促进各大陆之间加强联系,实现互联互通,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增进相关国家之间的联系。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是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制,是传统机制的重大补充,一些欠发达的中东欧国家能够借此机会得到发展,同时中国也能够与这些国家实现共赢
  • 六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其影响力日益扩大、参与共建各国、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打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动能
阅读本文需要
11 分钟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来,“五通”建设(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取得了明显进展,从倡议到现实,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受关注的公共产品。从基础设施到经贸往来,从金融互通到人文交流,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合作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一带一路倡议,正沿着“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的方向,朝着高品质发展的未来迈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为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 

六年多来,中国积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带动和拉动沿途沿线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通过加大对当地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了当地民众的就业率,改善和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准,在减少贫困人口和增加人均收入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极大地缩小了全球贫富差距。一带一路正成为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扩大出口:一带一路战略由于其政策十分优惠,能够吸引大批客商落户,并形成产业的聚集。而产业聚集的形成又能够带动贸易、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此外,一带一路战略的建立也会对沿线城市造成极大影响,大量的贸易往来、人员交流促进了周边城市的基础建设、金融贸易、商业地产的发展,带动了地处内陆省份和城市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建设越加重视,而一带一路战略的设立有助于推动与国际贸易市场接轨,成为连接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欧洲诸国的枢纽。一带一路战略的设立还有助于深化国内外在经济、贸易、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在很多方面享受着国家最优惠的政策,如进出口货物不受数量限制、金融外汇管理放松、实行金融自由化、进口免税等。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许多跨国公司选择一带一路战略下重要省份作为自己的物流分拨中心,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物资调配。因而,一带一路战略将聚集巨大的贸易流。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对于推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重大。当前中国部分领域产能严重过剩,阻碍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能过剩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本身的停滞,更严重的是,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将越来越狭窄。因此,只有市场具备消化产能的能力,产业升级才有空间。所以,化解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处于发展上升期,未来随着互联互通解决交通困难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互利合作前景十分广阔鼓励优势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承揽—带一路高铁、桥梁、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大型工业、能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中国能够以支持周边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扩大外需,化解国内产能过剩,企业能够获得资金回笼,为技术改造、研发创新创造条件,或者是引进先进生产力,实现腾笼换鸟。同理,在中国中西部地区通过完普基础设施速设,推进相关产业的梯度转移,也能够促进国内的产业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一带一路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经济合作倡议。《推动共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因此一带一路将形成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局面。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将对国内的改革形成倒逼机制,打破现有利益集团的篱,推动政府改革与市场改革。通过简政放权、建设廉洁政府等来提高政府效率;通过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等,让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与实力;通过改革,将外延扩大生产转变为主要靠内资投资推动发展,促使经济转型。

一带一路对国外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推进全球化: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深化了国际分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全球化所给予的机会。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普遍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完全复苏。与此同时,由于外部需求减弱、产能过剩比比皆是,世界经济转入低速增长,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潮流。

主要表现为:一是各国间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为加快经济复苏,各国利益诉求和政策着力点的差异日益显现;二是各国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逐渐增加;三是有些国家和利益群体把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分化加剧错误地归咎于全球化,成为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顺应并助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与各国互联互通、包容互鉴、互利共赢的时代潮流,从中国自身发展经验出发,为解决世界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成为维护和推进全球化的一股清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以来,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因为政策沟通不断深化,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对接、协调政策、优势互补,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为设施联通不断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因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沿线各国不断改善营商环境,贸易总额加快发展,可为有关国家创造大量税收和就业岗位;因为资金融通不断扩大,突破了建设项目的融资瓶颈,金融合作网络初具规模;因为民心相通不断促进,沿线各国人民往来频繁,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了民意基础,筑牢了社会根基。

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成为民富国强的工业化现代化高收入经济体,是所有发展中经济体的共同愿望。但是,二战后全球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中,迄今仅有韩国和中国台湾两个从低收入发展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到2025年左右,中国大陆可能成为仅有的第三个。1960年时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到2008年时也只有13个发展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中8个是原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不大的西欧周边国家以及石油生产国,另外5个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绝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不能摆脱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症结在于,在制定发展与转型政策时照搬西方主流理论,未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战后,西方经济学界倡导的发展经济学第一版——结构主义,强调市场失灵,主张通过政府直接动员和配置资源,发展与发达国家相同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愿望虽好,但通过对市场施加各种干预扭曲而建立起的先进产业,导致的是资源错配、寻租严重、腐败盛行,最终结果是经济发展停滞、危机频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盛行的发展经济学第二版——新自由主义,强调政府失灵,倡导采用“休克疗法”,推行“华盛顿共识”主张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以消除政府的干预扭曲,建立起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市场经济体系,其结果是推行这种转型措施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经济崩溃,发展停滞,危机不断,发展绩效不及转型之前。

同期,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少数经济体的共同特点是,在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既发挥了“有效市场”的作用,也发挥了“有为政府”的作用。有效市场的重要性在于,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是一个国家在国内、国际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的前提。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只有在充分竞争、完善有效的市场体系中形成的价格信号,才能引导各企业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技术和产业的选择,从而使整个国家具有竞争优势。

有为政府的重要性在于,经济发展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以及相应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不断完善的结构变迁过程。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有赖于先行的企业,政府需要补偿先行企业所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且,先行企业是否成功,还有赖于相应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的完善,后两者不是单个企业力所能及,需要政府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组织协调相关企业的投资或由政府提供这方面的完善。唯有如此,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能根据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变化不断顺利进行。所以,一个发展成功的国家必然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发挥积极有为的因势利导作用。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维持年均9.6%的高速增长,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是14.8%。2009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对外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97%以上出口是工业产品,被称为“世界工厂”。2013年中国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1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500美元,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而且是唯一没有发生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政府没有照搬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所主张的休克疗法,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行务实渐进的双轨制转型。

一方面,对转型前建立的、违反中国当时资本短缺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但关乎国防安全和国际民生的大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国有企业,给予必要的转型期保护补贴,以维持经济稳定;同时,放开民营和外资企业进入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在市场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因势利导作用,克服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限制,从而形成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的积累,比较优势的迅速变化,使得原来违反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为深化改革、消除政府保护,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了必要条件。

另一重要原因是,中国成功利用了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在全球化过程中,抓住了东亚经济体工资水平上涨、产业结构调整的窗口机遇期,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实现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制造业强国的飞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占世界经济比重的不断提升,中国对世界要承担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多。中国文化一向强调所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中国从一个低收入的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中等偏上而且可能很快成为高收入的国家,对于有相同命运的发展中国家,理应有新时代的大国担当。五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中国的大国担当,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创举。编辑/李丹

评论

相关文章

互联互通

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蒙两国携手打造经济合作区

3天前

互联互通

深化合作共筑发展之梦!中国肯尼亚携手共绘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新蓝图

3天前

互联互通

宋海良实地考察新加坡裕廊岛的储能与JTC117MW光伏项目

03-21

互联互通

中国能建董事长宋海良与马来西亚能源公司董事长会晤

03-19

互联互通

哈萨克斯坦投入154亿巨资,全面升级9大过境点,强化过境运输新优势

03-19

互联互通

突破2000列!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量创新高

03-19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