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
大宋这项硬核科技成果,为何却坑死了大宋自己?
见道网 2020-03-30 18:02
  • 宋太宗为收复北方失地,屡次北伐,但无一获胜,而辽国频繁南下,为击退辽国的进攻,于是就开凿了水长城,整个工程完工后,在此后的100多年中,宋朝官兵凭借这条水长城在辽国发动的11次大规模进攻中,取得了7次的胜利,为大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阅读本文需要
7 分钟

古代军事史上,历代中原王朝永远绕不开的课题,便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为此,中原王朝可没少费心思,特别是秦代修筑的万里长城,更是创下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奇迹。

然而,时光的脚步踏入北宋时期后,这一切却发生了变化。由于北宋王朝一着不慎,痛失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致使国家无险可守,中原腹地赤裸裸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火力之下。

偏偏宋太宗还是个喜欢瞎指挥的货,明知道失去燕云十六州就意味着失去产马地,国家再也无力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团,却依然头铁组织北伐,将杨业等良将活活坑死,直接导致北宋国防能力断崖式下落,战略被迫转入全面防守。

正如范仲淹所说“国家御戎之计,在北为大”。对于北宋王朝而言,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北方的国防。因此,宋太宗为了国家安危,愣是在无险可守的北方,用最硬核的高科技,修筑出一个对付契丹的大杀器——水长城。

一、水长城

水长城修筑之前,北宋君臣也曾设想过许多种对付契丹铁骑的方案。比如有的大臣建议决黄河北堤,以水设防;也有的大臣建议效法秦始皇,在沧州至定州之间修长城,用以抵抗契丹的进攻。

不过,宋太宗觉得这两种办法都太怂,以一句若乃决大河,筑长城,徒以示弱,为后代笑将这些方案通通否决。

正当百官方案被驳之际,有个叫何承矩的官员,却越众而出,建议宋太宗说:“若于顺安磐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资其坡泽,筑堤储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

皇上啊,不如以易河为水源,打造一条三百里长的运河,作为抵抗契丹的水长城吧。

宋太宗听完眼前一亮,立刻集结人马前往宋辽边界,借着屯田的名义疯狂施工,筑起一道西起保州,东至沧州泥姑海口,总长数百里的水长城。

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国防作用,北宋王朝还在水长城周边“置砦二十六,铺百二十五,廷臣十一人,戍卒三千余,部舟百艘,往来巡警”,并且沿途星罗棋布,处处都是人工水塘,可谓是专治北方骑兵的水上屏障。

这样雄伟的工程,修筑起来可绝非易事。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想弄个低配版水长城。谁料孙权好不容易集合了十万人到江苏六合挖水渠,才发现这水长城不是想挖就能挖,里面满满都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

但只有科技实力也不行,水长城还是一个综合治理大工程。挖河、种树、屯军等等项目,对于水长城来说一个都不能少。这一切完全出乎孙权的预料,最终孙权只好挖了个开头就草草收场。

孙权没做到的事,宋太宗做到了。北宋的水长城,比当初孙权的设想更宏伟,更精密,也只有工程科技高度发达的北宋,才能完成这样的国防壮举。

自从有了水长城,契丹铁骑便如同被锁上了一层枷锁,再也无法长驱直入。而北宋王朝却因为水长城这个大杀器,一改之前的被动防守,转而采用东西应援、前后接战的打法,多次击退了契丹的进攻。

据《宋史》和《宋史纪事本末》记载,水长城修好后的公元988年到公元995年之间,契丹发动过5次入侵,宋军取得了其中三次胜利,这在以往是宋军从来不敢想象的大胜。

到了宋真宗时期,契丹再度发起六次大规模入侵,宋军又依靠着水长城的优势,取得了其中四次的胜利,打得契丹一度只能望着水长城兴叹。

但水长城对北宋王朝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军事上表现亮眼的同时,水长城还促进了北宋的经济发展。由于水长城蜿蜒绵亘,为北宋的北方带来了发达的航运,由此带动了北方城市的经济发展,新兴城市雨后春笋般出现。比如北宋历史上著名的“北京大名府”等豪华大都会,都是靠着水长城发展起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长城无疑开创了人类“人工生态工程”的先河,难怪它被公认为中世纪的人类工程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水长城不仅带领北宋走上富裕路,还顺手改写了中国农业版图。由于水长城两侧有大量农民种植稻米,直接导致宋以前“南稻北粟”的传统种植习惯发生翻天大转变,北方人终于有了自家产的稻米了。

二、军备弛

然而,水长城虽然带给北宋莫大的辉煌,却也带给北宋极致的伤害。北宋后期,水长城一改之前的亮眼表现,转身成了外敌的强助攻,最终成为“靖康之耻”的原因之一,坑死了北宋王朝自己。

那么,同样是这条水长城,为何会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效果呢?

其实,水长城之所以前后表现迥异,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水长城发挥国防作用的前提,是需要长期养护。这事放在政治清明的岁月里,实现起来本不是难事。比如宋仁宗至宋神宗的几代帝王当政期间,水长城不仅保养得当,还在王安石变法时期被改造到八百里长,河中水深不可以渡河,浅不可以行舟,弄得以骑兵闻名的辽兵,只能望河兴叹。

然而,到了北宋后期,政治腐败,军务废弛,朝廷再也没有心思养护水长城。一些当地官员,看河中淤泥堆积,索性便将河水泄去,改造成稻田,从而获取丰厚的经济回报。

于是,原本作为国防利器的水长城,就这么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被地方官员搞得水源枯竭,堤防崩坏。曾经契丹人过不去的天堑,转眼间就成了金人铁骑眼中的一马平川。

正因如此,北宋后期金人南下时,一路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开封。沿途金军所经过的各大城镇,因失去了水长城的庇护,个个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抵抗金人南侵。

其次,水长城虽是国防利器,但北宋想要保家卫国,离不开能打胜仗的军队。可是自徽宗朝开始,宋军兵力大不如前,军中阙额问题也日益严重。比如定州驻军原本额定人数十万,但到了熙宁、元丰时期,实际人数便只有两三万人,等到徽宗时期,更是减少到不足六七千人。

定州是河北最北边的屯兵之处尚且如此,其他城镇的军中阙额问题只会更加严峻。正因如此,大臣王襄才会在奏折中痛心的指出:“髙俅坏之于内,童贯毙之于外,数十年间,不知其销折几何人,以至于皇城之内,无诸班以宿卫,京城之中,少禁旅以镇守”。

与阙额问题相伴相生的,还有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的问题。由于兵力不足,北宋政府不得不四处招募新兵。靖康元年,宋廷专门下达诏令,上面说以前兵力充沛时,准许五十岁以上的人退伍,但现在兵力不足了,六十岁以上的人也需要重新入伍当兵。

这样招募到的新兵,战斗力不问可知。难怪北宋大臣张舜民曾评价北宋军队说:“不知有战阵守御之事,唯是饮食宴乐,优游暇日而已……以至城垒器械,凡所谓军中之职,不复讲修。相习宴安,久已成俗”。

如此不靠谱的兵,哪怕给他们一条钢铁防线,再配上最强悍的现代化武器,只怕照样要丢了汴京城,宋徽宗宋钦宗爷俩,照样也要去吃牢饭。因为,不思重视武备,只想躺在老祖宗留下的高科技上,覆亡,就是时间问题。(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传承栏目编辑/赵永静

评论

相关文章

古文明

跨越重洋,传承千年!中国白·德化瓷2024国际巡展墨西哥推介活动

3天前

古文明

镌刻在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千言万语,一图尽现!

03-26

古文明

古今碰撞之古建筑单数台阶

03-19

古文明

守护龟兹文脉,探索遗址新生!库车市龟兹博物馆遗址保护与活化项目

03-04

古文明

文明互鉴:丝路的辉煌与力量源泉!

02-02

古文明

考古新发现!郑州发掘迄今为止商代早期最大水系遗存

09-14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