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高粱,是如何从非洲经印度传入中国的?
见道网 2021-09-06 11:02
  • 高粱古称蜀黍,不是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最新研究表明在大约于12000年前由非洲当地的野生种驯化而来
阅读本文需要
9 分钟

1987年,电影《红高粱》横空出世。这部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体,充分发挥电影语言独特魅力的影片走红世界,也让华北的重要作物——高粱为世人所知。其实,高粱这种农作物,不只是北方独有,在中国南方也同样存在高粱。

福建省金门高粱地

远道而来的蜀黍

高粱(古称蜀黍),为中国农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这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物种在中国的历史可谓悠远。然而,高粱并不是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最新研究表明栽培高粱是原产于非洲,在大约于12000年前由非洲当地的野生种驯化而来。此后,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高粱可能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漂洋过海传入印度。

高粱喜温、喜光,并有一定的耐高温特性,非洲光照充足,为高粱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至于高粱如何由印度传入中国,那就是又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风雨历程了。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来看,高粱大致在两汉魏晋时期传入中国,该时期的考古遗址中有十一处发现了高粱出土的痕迹,它们分别位于辽宁、内蒙古、山西、广东、江苏、陕西及河南等省份。但是,它们很有可能并不是从同一个方向传入中国。

高粱大致传播方向(某一种说法)

其中一个方向便是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中亚的粟特人早已掌握由印度传来的高粱种植作法,他们那个时候隶属于康居统治。汉武帝开河西、通西域,陆上丝绸之路贯通后,精于商贸的粟特人以及其他康居商团前来中原十分频繁。正是由于中原与粟特之间长期以来保持着的紧密联系,为高粱的传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丝绸之路将大量西域和西域以外的动植物物种带入东亚,而其中位居枢纽位置的粟特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个方向则是身毒(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中国云南不仅与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接壤,而且从云南西部怒江峡谷顶端的贡山边界,前往今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阿萨姆邦仅约有150公里,这里离古印度的核心地带也并不遥远。

云南虽然以高原为主且高山峡谷纵横,但也是多个大地理板块的交汇处,虽然古代大宗运输有困难,但可以支持作物传播

根据相关研究,最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凭借着山水相连的地缘优势,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之间就已经开辟了一条互通有无的国际交流大动脉,这就是著名的“蜀身毒道”。通过密切的人员、物资往来,高粱很可能就在贸易交流的过程中,有意无意被带入西南地区,进而进入蜀地,乃至中原。此外,根据广东的考古研究结果,海上丝绸之路也有可能是高粱入华的又一个传播方向。

多条路线来华(某一种说法)

高粱进入中国,只是其生存的第一步,留在中国的历程就更有一番趣味。

在高粱传入中国的早期,与人们想象中最早发家在黄土高原不同,它其实在长江两岸得到了较快的推广,不过往往被人们误认为是“黍”,高粱最早的称呼——“蜀黍”也是由此而来。当然“蜀黍”一词在历史上某些特定时期,可能还是其它作物的代称。

确实很容易傻傻分不清(黍)

而在北方,高粱在最初传入后,可能也有一次推广期,但由于小冰河期的到来,高粱在北方的种植面积急剧下降,甚至淡出了大多数北方人的视线。

直到唐末五代,一方面由于气候的回暖,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高粱本身耐旱、耐涝、耐盐碱的特性适应了当时土地开发的需求,以及高粱秸秆高大、挺拔,具有多种用途的属性,这一时期高粱在北方的种植规模得到迅速的扩张,最终成为了农家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作物。

即将失传的手工制品——高粱秸秆扫帚

无论如何,这种外来物种通过文明间的交流,最终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形成独特的中国高粱群,成为了中华传统农作物大家庭中的一员,并深刻改变了中国农业发展的进程。

高粱虽然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几大主食之一,但也是重要的区域性主食,在中国以及在原产地非洲都有重要地位

南方的高粱什么样

高粱,在中国的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地均有种植。由于高粱栽培区的气候、土壤、栽培方式的不同,栽培品种也极具多样性,故高粱的分布与生产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全国分为4个栽培区:春播早熟区,春播晚熟区,春夏兼播区和南方区。其中,高粱的主产区却很集中,分布在秦岭、黄河以北,特别是长城以北为中国高粱的重要主产区,大致对应前三个栽培区。

东北也是中国高粱供应主产区

至于南方栽培区的范围,则与前三个栽培区几乎没有重叠,该区域包括华中地区南部和华南、西南地区全部。南方高粱区分布地城广阔,多为零星种植,四川省便是种植相对较多的省份之一。

在四川南部的泸州,有一类特有的高粱——糯红高粱,它在11年前就被农业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可见其物种的地域属性和特殊性。

糯红高粱

这种位于南方高粱栽培区的珍贵地方特产,与前三个栽培区多为白、黄颜色的粳型高粱不同,泸州的糯红高粱为深红色,属糯高粱。因其特色的样貌,当地人也给它起了一个亲切的称呼:“红粮”。

皮薄红润的“红粮”,其外观也会给人眼前一亮,它穗大而籽粒饱满,每穗3000-4000粒,粒卵圆形,千粒重16克左右,籽粒具有角质率小的特点。它的支链淀粉则有另一项属性——易糊化,糊化后会使籽粒产生粘性好、不轻易老化的特点。因此,糯红高粱的生命力甚强,耐旱耐涝,凡种即收。

沉甸甸的糯红高粱染红了田野

具体到数据和成分,它和其他高粱相比也有着很大的差异,糯红高粱淀粉含量为62.8%,其支链淀粉比额超过90%,同时还富含单宁、花青素等物质。

为什么川南的泸州能养育这种作物呢?这得从泸州自身的优势说起。泸州可以说是四川省的门户城市,它坐落于四川省东南部的最南端,这里正是今天云贵川渝四省市结合的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土地情况丰富。

泸州在四川的所在

例如盛产“红粮”地区的土质,多以紫色母岩发育而成,矿质养分较为丰富,富含有机质和磷、钾元素,沙、粘比例适当,呈微酸至中,保水供肥力好。

营养都藏在土里

泸州也是一座具有“要冲”地位的城市,它在地理上控扼两江(长江、沱江)和两河(赤水河、永宁河),自古以来就为锁钥一方的关隘重地。有长江、沱江两条大河和多条支流的存在,水源充足,这便为“红粮”的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

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之间的泸州

泸州另外一项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优势,就是其北纬28度的地理位置。也是因此,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丰富等一系列特征。特别是在泸州盛夏时期,炎热、高温伏旱,空气潮湿、云雾多的气候,形成了泸州糯红高粱的艳丽色泽、品质稳定的特点。

控扼两江的泸州

高粱也可以喝

泸州,也有中国酒城之名。在泸州市博物馆陈列室里,陈列有一只秦汉时期陶质饮酒角杯,1983年出土的第8号汉棺上雕刻的一副巫术祈祷图,凭此怀古,我们可以遥想这里的人们在公元2000多年前的秦汉就掌握了高超的酿酒技艺。

正所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作为口授心传的酿酒传统工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了泸州酒的传统技艺和文化。

当中国酒城的泸州和产于泸州的糯红高粱之间发生巧妙的碰撞,会发生什么呢?

高粱对于泸州酿酒业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浓香鼻祖”泸州老窖为代表,数百年来都坚持以糯红高粱作为其酿造原料。而以糯红高粱为主要原料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在2006年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处于农业社会时代下的古人,那时的酿造境况可谓是自然纯净,与天地完美融合。而进入当今时代的泸州老窖,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还依然保留着那颗与自然共生的初心。

早在2001年,泸州老窖开始探索并推进有机高粱基地建设,并免费为种植农户提供有机种子、有机肥料与有机种植技术指导。

五年后,泸州老窖开始推行将高粱基地从原有的绿色生态种植方式向有机种植方式的转变。

“每年立春,泸州老窖的有机高粱种子便发到我们手里,30多亩有机高粱,春雨之后都要抢着栽,那时候凌晨三点钟打着矿灯就去地头了。”种植户胡运明说,“泸州老窖给我们提供粘虫板、杀虫灯等物资,施肥、除草、防虫,每日每日往地里钻,不知不觉这高粱也就长高了”。

在保有天然状态的有机高粱地里,与辛勤劳作的种植户同处一片天地的还有另一群小精灵,青蛙、蜗牛、蟋蟀、蜻蜓等自然生灵,享受着得天独厚的“紫母岩风化土壤”环境,也在日照充足和雨量丰沛不时切换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虫儿们的颂唱,奏鸣了泸州高粱的有机与健康,呈现出一副天地同酿,人间共生的画面。坐在一座被红高粱簇拥的丘陵上,看见成熟的高粱顺着地势的起伏,无际无边,一直延伸到雾气迷离的远山跟前。另一边,在田间地头,聆听一粒糯红高粱与一杯浓香美酒之间的故事。

这一幕幕画面,生动传递了泸州老窖对匠心匠艺的不懈坚守、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让更多人感受中国白酒的品质魅力和文化内涵。让中国白酒的质量看得见,打造中国白酒行业的质量标杆,始终是泸州老窖的源源动力。(转载请注明见道网 www.seetao.com)见道网传承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相关文章

人文

中塔友谊桥梁:从历史深处到现代合作的跨越

07-08

人文

孔子密码: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盛大启幕

06-27

人文

南越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瑰宝

06-24

人文

中文热在南苏丹持续升温

04-23

人文

走进中国东北大安北蒸汽机车陈列馆

04-12

人文

中国龙年玩偶成为伊朗诺鲁孜节七鲜桌上的文化新宠!

03-28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