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地下长城坎儿井,大漠下的生命脉动!
见道网 2021-09-30 16:24
  • 新疆坎儿井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 坎儿井是吐鲁番地区农业灌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仍在发挥作用
阅读本文需要
8 分钟

行走在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与哈密盆地,你会看到黄褐色的戈壁滩上排列着一连串的土包,土包的形状大多不过一人高,每隔二三十米就有一个,一串土包大致成一条直线,两端望不到尽头。在这神秘的土包下,有一条常年川流不息的小河,小河的河道是一条人工挖掘的地下水渠,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竖直的土井打通水渠上的地层,而这些土井的井口,就是小土包。

谁也说不清坎儿井是从何时何地开始出现的。虽说坎儿井听起来像口井,但它更像是一条生活在绿洲的劳动人民为了生计而汲取地下水,但又怕其被蒸发所设计的定制型地下长河。曾经,土耳其智库专家哈桑赞叹说:“坎儿井太壮观了!正是依靠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才建成了一条总长近万里,由成百上千个水井组成的庞大地下水系,造福当地人民,坎儿井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基本以农耕文明为主,而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在机械化时代没有到来之前,农业完全是靠天吃饭。在400毫米降水线内的地区,是农耕文明最为发达的地方,即古代所说的中原地区。即使到了清朝末期,400毫米降水线之外的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还属于苦寒地区,少有人居住。而坎儿井是干旱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水利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神奇的走向和结构能够最大程度保存珍贵的水源,为干旱地区的人民提供足够的灌溉和生活用水。

新疆的奇迹

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地区,地处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属于古西域范畴。从汉代开始,匈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在西进过程中,吐鲁番都是必经之地,同时也是必争之地,因而这里成了中原王朝屯兵的重要枢纽。最早这里依托着绿洲建立起了小规模的古城,如交河古城和高昌古城。但能够发展起文化灿烂、规模较大的古城,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赠予,更重要的是新疆自己的智慧——坎儿井。

坎儿井,是新疆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地下渠灌溉系统,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农田或涝坝,整体工程量十分巨大,也非常考验人的智慧。坎儿井在新疆的干旱地区十分常见,是当地农业的重要保障。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凝结古人智慧的坎儿井,一直都被誉为新疆的奇迹。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组成。吐鲁番坎儿井的地下暗渠全长约5000公里,再加上千千万万的竖井、明渠等,工程量巨大。掏挖地下暗渠时,工匠们在逼仄低矮、氧气不足的空间里或蹲或跪或匍匐,将油灯叼在嘴上,把尖嘴镢头拿在手上,一点一点掘进,其艰苦卓绝可想而知。一条坎儿井的成功开掘,不仅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更离不开几代人的接续努力,常常是爷爷辈开挖,到了孙辈才能用上井水。

标准的坎儿井,一般由竖井和暗渠两部分组成,竖井供定位、进入、通风之用,开挖时所取的土会在周围形成环形土堆,从而防止地面水渗入;竖井的深度与坎儿井所处的位置有关,下游地区一般只需要打10米左右,上游地区则有可能需要深至一百米。

暗渠又称输水廊道,有集水段和明渠段,其宽度、高度等一般只能允许一人侧身进入,长度则根据水位深度、土质等因素不同而变化,一般都有3到5公里,最长则可能超过10公里。大部分位于地下的坎儿井,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水的蒸发,在没有科学知识的年代,仅仅凭借实践建造出这样结构复杂的水利工程,先民们的智慧与勇气可见一斑。

坎儿井的兴衰

坎儿井创始于西汉。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按行表,穿卑鞮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三国人孟康注解卑鞮侯井说:大井六,通渠也,下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

坎儿井在《史记》中被称为井渠,它是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来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古老水利工程。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3000毫米。如何引来水、留住水,是对吐鲁番居民极大的考验。

每当春夏季来临,吐鲁番盆地北部海拔5400多米的博格达峰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就有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地势较低的盆地,渗入砂砾质的土壤,形成地下潜流。日积月累,戈壁下面便储存了充足的水源。人们每隔一段距离打几眼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低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来水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农田,坎儿井就这样诞生了。

1845年,林则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他深知坎儿井乃生命线,致力发展坎儿井。

坎儿井集中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智慧,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它巧妙地利用雪山与盆地的高差以及戈壁地质条件进行开掘,自然引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坎儿井依靠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同时,渠水经过沙石过滤,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吐鲁番因此也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正是因为坎儿井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滋养灌溉着绿洲,茫茫戈壁上才有了碧绿晶莹的葡萄,有了载歌载舞的生活,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

保护加固让水源源不断

坎儿井是生命之源。新疆人民历来重视维护坎儿井,经常对其进行掏捞清淤等,保证一渠清水不断流。1874年,年过花甲的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为发展地方经济,保障军粮供给,他大力兴办屯垦业,力倡坎儿井之策,功绩遗泽至今。今天坎儿井仍被当地人称作皇家坎儿孜,意为皇帝派人所挖之井,依旧日日夜夜为吐鲁番人们搬运着大自然的纯净之水。

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坎儿井的数量达到了最高峰,当时全疆有着1784条大大小小的坎儿井,灌溉面积可以达到24200公顷。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加上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水资源被大量消耗,许多坎儿井被迫废弃,尚能使用的坎儿井数量显著减少。以占新疆坎儿井数量70%的吐鲁番地区为例,从1957年到2014年,坎儿井的数量减少了1023条,平均每年就有18条消失,不再能发挥原有的功效。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之农田机井增加过快,地下水位下降,导致不少坎儿井干涸甚至消失。

坎儿井的消失,导致了当地浅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土壤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当地荒漠化面积大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显著降低。这些被废弃的坎儿井也是文化方面的损失,它不仅是水利方面的物质遗产,也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新疆特别是吐鲁番人民来说,坎儿井有着母亲河一样的地位,更是中华民族传统井渠文化的重要性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坎儿井也见证了绿洲的繁荣和发展,是水利事业、绿洲农业的里程碑。现在的坎儿井也有着不可多得的旅游价值,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和瞻仰。

进入新世纪,随着坎儿井开凿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坎儿井又重新得到重视和保护。2009年,坎儿井抢救性保护加固工程在吐鲁番拉开帷幕,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保护,最大程度保存了坎儿井的基本形态,延续了其灌溉功能。据统计,加固维修后的坎儿井出水量比过去平均增加30%左右。

目前,新疆地区年龄最大的坎儿井已经有473岁,每日的出水量仍可浇灌20亩地;最长的坎儿井则有足足25公里,最深的一条有98米深,20.7公里长。这些大大小小的坎儿井在农业现代化的今天仍旧发挥着它的作用,作为对环境破坏最小的水利工程设施,守护着新疆的农业和绿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坎儿井的发明不仅养活了更多的新疆人民,更带来了相当的旅游收入,也为中国的文化版图添上了靓丽的一笔。因此,保护即将消失的坎儿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转载请注明见道网 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相关文章

人文

走进中国东北大安北蒸汽机车陈列馆

6天前

人文

中国龙年玩偶成为伊朗诺鲁孜节七鲜桌上的文化新宠!

03-28

人文

以文化交流为纽带,连接中孟两国友谊

03-26

人文

一带一路故事!沙特阿拉伯“幸福沙漠”的新能源篇章

03-06

人文

当高铁与历史的邂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03-04

人文

中亚合作新篇章!新疆引领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方会谈

03-04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