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榜样的力量!铁路工人马小利,从劳务工逆袭成铁路劳模!
见道网 2021-10-15 17:18
  • 马小利,中国铁建二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钢构厂厂长,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劳务工的逆袭之路
阅读本文需要
9 分钟

马小利,1971年2月出生,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2020年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浓重的陕西关中口音,常年户外劳动带来的黝黑肤色,质朴的马小利有44张国家专利证书。个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带领的团队获得“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从普通劳务工成长为工厂负责人,中国铁建二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钢构厂厂长马小利的故事如同电视剧中的情节。拼搏、务实、创新,让他成为大家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初露锋芒的劳务工

初中毕业后,出身贫寒的马小利来到一家机修厂当学徒,很快成了一名熟练的电气焊工。18岁那年,他离开家乡,进入建筑建设行业,随后辗转多地,开始了打工生涯。从此,他凭借智慧和实干,用科研的力量一步步“拼搏”出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2001年的一次施工中,他所在的隧道有一段18米长的喇叭形通风口,大头直径14米、小头直径7米。假如为此处专门定做衬砌台车,至少得花费60万元,关键是只能用这一次。

马小利在收工后多次前往通风口处,量尺寸、想方案,做计算、画草图。他用直径12毫米的钢筋做模具,根据通风口直径变化,每50厘米弯出一道弧形,共18道。然后,他再比照钢筋弧度弯曲工字钢,将其连接起来,外弧用钢模板拼装,自己制作了一台衬砌台车,经试验效果不错。这一次尝试,让马小利初露锋芒。

“就是从那时候起,我迷上了设计加工各类工程机械。对我启发最大的,还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的一次创新。”马小利回忆。

当时,马小利是中铁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都汶高速公路项目工班长。在那个地动山摇的下午,工地上的房屋和工程设施都被瞬间摧毁。马小利迅速让自己镇定下来,组织清点人数,积极开展救援,妥善安置了多名伤员。然而,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

都汶高速公路项目部位于都江堰龙池镇,距震中仅3.6公里。地震后,龙溪隧道遭受严重损毁,灾后重建被众多施工队视为难以完成的极险工程。

当时,隧道掌子面急需一台风枪开挖台车,由于是高瓦斯隧道,洞内不允许进行电焊作业。如果在洞外组装、洞内进行二衬砌施工,超高超宽的开挖台车又无法通过。

精通电气焊的马小利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将开挖台车的部件设计加工成用螺栓连接,再到掌子面组装起来。整台台车共用300多个螺丝,一天就可组装完毕,既安全又省事。

一位业主方的隧道专家说:“我与隧道打了40多年交道,还是第一次见到不用焊接的开挖台车。”

大灾大难前,看到自己的加工创造让项目有了实质性的推动,马小利很开心,干劲也更足了。此后,在公司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马小利本着“项目缺什么设备就造什么设备、设备不好用就改造优化”的理念,自己画图、自己设计、自己加工制作。短短一年间,他与工友们共同克服地震破坏大、施工条件差、机械设备少等不利因素,取得14项创新发明成果,其中无焊接开挖台车、二合一喷锚混凝土自动配料机、H型钢弯曲机、多功能吊装设备等实用施工技术成果被身边的同事们称为“四大发明”,受到广泛赞誉。

2009年5月12日,马小利成为中国铁建第一位由劳务工转为正式员工的人,他与中铁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正式成为中国铁建的一员。同年,他也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扎根现场的发明家

马小利马不停蹄,兰渝铁路、兰新高铁、浩吉铁路、延黄高速公路、贵南高铁等工程项目建设都有他创新创造的足迹。从设备故障维修到机械的改装革新,再到全新的发明创造,他坚持以现场需求为导向,就地取材,自主钻研,逐步成长为接地气的现场发明家。

兰渝铁路项目中,马小利参与修建的桃树坪隧道是兰渝铁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极高风险隧道之一,有“国内罕见,世界难题”之称。

工期在冬季,拌和站需要加热和保温才可以满足施工需要,马小利设计拌和站时,用三合板封闭搅拌机,烟囱从里面通过,用烟囱的热量再为搅拌机加热,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加热水箱的热量和烟囱的热量,使搅拌机室内的温度升高到18摄氏度以上,搅拌机的出料口、水泵和管道也不会受冻,工作效率提高3倍以上。

在浩吉铁路建设中,马小利参与了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君子隧道施工。施工中隧道内车辆掉头困难,只能开着进去、倒着出来。“这样油烟大,安全性差,也很影响施工进度。”于是马小利萌生了研发在隧道内实现车辆掉头的装置。

说干就干,马小利与其他技术人员一同探讨分析,模拟演示,制订研发方案,仅用了两个多月,就研制了一台隧道内施工车辆掉头装置,混凝土罐车掉头只要30秒。设备投入使用后很受欢迎,被司机们赞誉为“掉头神器”。

由马小利任厂长的浩吉铁路钢构加工厂,共承担1.1万吨钢制品加工任务。他从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着手,构思研发创新设备。浩吉铁路上场施工仅3个月,马小利就以高超的技艺赢得了业主、监理认可。他的产品不仅免检,而且被定为全线的“标准”。各兄弟单位为了取得加工产品质量上的突破,争相前来参观取经。他创新研制的各种机械设备,共为项目部节省设备采购费用300多万元。

2015年11月,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创建以马小利名字命名的“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针对浩吉铁路小南塬、君子两座特长隧道的施工难点,先后研制成功隧道逃生管道自行装置、钢筋接头自动焊机、隧道防水板自动铺设装置、小导管组合钻床、隧道开挖折叠台车、隧道施工台车钢轨自行装置、隧道施工悬臂台车、8字筋弯曲机、8字筋自动整型焊机、8字筋自动压型装置10种共25台套机械设备。这些自行研制的设备,在施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7年1月,“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首批“中国铁建劳模(先进职工)创新工作室”。2020年11月26日,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工作室“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目前,工作室汇集了13名骨干技术研发人员。他们紧贴施工生产难点,坚持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活动,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形成各类技术创新成果、国家专利47项,其中实用新型发明43项、发明专利4项,已有20多项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

奋进拼搏的领头雁

32年,马小利实现了从劳务工向技术大拿的华丽转身。32年的奋斗,马小利诠释了“只要扎根企业,有梦想就会有奇迹”的工作理念。

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马小利来说,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可他天生一副关中男人的倔性子,常常挑灯夜战,冥思苦想,加工模型反复探索修改,图纸画了一摞又一摞,直到成品满意,才长舒一口气。反复的熬夜和焦灼,让本来个子就不高的他,更显得又黑又瘦。

日常工作中,马小利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随时随地发现问题,或者灵感乍现,就记下来。现在,他的笔记本已经积累了好几摞。他坚信,所有的研发都是为了解决生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发现问题。

虽然已经年届半百,且获得过许多荣誉,但马小利依然坚守在施工一线,他说:“只有在施工现场,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创新的方向。”

正因为长期坚守一线,马小利非常理解现场劳动者的不易,也清楚地知道在施工过程中,一些设备存在重复利用率低、环保性能差的问题。他研制的二合一喷锚混凝土自动配料机、H型钢弯曲机、多功能吊装设备等多数用废旧钢材加工,成本十分低廉,但在施工中却非常实用,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工作室成立后,马小利的创新不再是单打独斗。随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加入,整个团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事实上,为了给自己的创新实践添加动力,马小利一直积极参加各种培训,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近些年,他已经在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获得了专科学历,目前正在继续攻读本科。2020年初疫情期间,难得闲下来的马小利,在读计算机专业的外甥帮助下学会了使用电脑。过去,他都是手绘图纸,现在,他已经学会了用电脑画设计图。

对于未来,马小利有着清晰的规划。他希望更多的年轻技术员加入工作室,进一步推动专利成果的转化,让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施工现场实际。

32年间获44项国家专利,马小利在创新中求索,在实践中提升,彰显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他拼搏、务实、勇于创新,就像是一道光激励着我们奋进新征程。(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相关文章

人文

中国龙年玩偶成为伊朗诺鲁孜节七鲜桌上的文化新宠!

7小时前

人文

以文化交流为纽带,连接中孟两国友谊

2天前

人文

一带一路故事!沙特阿拉伯“幸福沙漠”的新能源篇章

03-06

人文

当高铁与历史的邂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03-04

人文

中亚合作新篇章!新疆引领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方会谈

03-04

人文

玻利维亚留学生苏浅:通过一带一路结缘中国,秦皇岛成求学新起点

02-20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