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何新解读毛泽东诗词之三:把握今朝
见道网 作者 :何新 2019-12-27 13:54
  • 《沁园春·雪》通过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由此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这首词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了毛主席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阅读本文需要
14 分钟

《沁园春·雪》的创作有特定的历史大背景,它产生于东征时期,中华民族出现大变局的时刻。毛泽东试图开创历史新局面的行动,在对未来充满着憧憬的时候,一场大雪的降临触发了毛泽东的审美感兴,于是一首千古名作就自此现世了。

【原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驱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何新译稿】

北方寒冬景色,千里大地冰封,万里天空雪飘。

远望长城内外,只见白茫茫一片;黄河上下,消失了往日的激流滔滔。

山岭如银蛇舞动,高塬似巨象奔腾,竟要与老天爷一比高低!

须待到晴朗日出,看红艳阳光皑皑白雪,辉映相照格外迷人而美丽!

江山是如此娇媚,引动无数英雄竞相拜倒!

可惜那秦始皇、汉武帝,缺一点文治的优雅

而唐太宗、宋太祖,也差一些风韵与情怀。

不可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其实只会弯弓狩猎射鹰雕。

都过去了,以往这些匆匆过客!

要数论真正的风流英雄,就来看今天的我们吧!

【何新解读】

(1)政治家的咏史之作

毛泽东这首《沁园春·咏雪》极为著名,脍炙人口。此词实际是一首咏史之作。而若结合写此词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那么这也是一首出征誓师之作。

《诗经》中已有不少咏史诗篇。自古以来,咏史诗词即为汉语诗中一个大类。但是历代咏史之作多为文人咏史,多为悲凉遗憾之词。最著名的如苏东坡的“大江东去”,王荆公的“桂枝香”,萨都剌的“彭城怀古”等等。虽然不乏壮怀激烈,但是结语无非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或者"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而已。

而毛泽东的这首咏史之作却与前人殊为不同。盖此词非文人咏史,而是一位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历史的创造者的咏史之作。所以此词充满了居高临下而鸟瞰千古、放眼未来的无比强大的自信。

毛泽东自己说这首《沁园春》意在批判两千年封建历史的一个侧面。故结末句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流人物”一语,典故出自苏东坡的《念奴娇》“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毛泽东却恰恰反其意而用之。苏东坡说“浪已经淘尽风流人物”,我却说“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才刚刚来呢,方兴未艾!那么谁是当今的风流人物呢?——就是我们!

而正是这种自信,震撼了当年毛泽东的主要对手蒋介石。据说数年后,当蒋介石在重庆读到此词,竟大受刺激与震撼——尽管那时蒋某人在中国舞台上是政治军事的唯一威权主宰者,他却惊呼此词有帝王气象,认为毛泽东要做皇帝。

然而天命在斯,蒋又能奈毛何?

(2)东征前夕的誓师之词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据前人考证:写于1936年2月,地点在秦晋高原交界处的黄河之滨。193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建立根据地。但是陕甘红区偏处一隅,地域狭小,且遭遇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敌军包围。从军事上看,当时红军力量弱小,陕北贫瘠也养不了多少兵。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指出陕北贫瘠,连人畜饮水都困难,向外发展是必须的。发展方向无非东、南、西、北、中五个。毛泽东提出向东发展,进入山西开辟吕梁山根据地,政治局同意毛泽东的提议。

1936年2月,一万余人的红军抗日先锋军准备东渡黄河。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这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第一次大的战略进攻行动,史称“东征”。

但是当时中共党军高层,对于东征行动并非完全没有异议。彭德怀在《自述》中记下渡河前他的顾虑以及与毛泽东的分歧。他认为部队长征的大疲劳还未恢复过来,且红军只有1.3万人。他担心渡河会受挫,还担心部队渡河后,国民党中央军会迅速入晋,对红军包抄围逼,红军会重新陷入无根据地作战的境地。

因此,基于长征中的痛苦教训,彭德怀认为尽管渡河是必要的,但要留部队保护渡口和渡船,绝对保证同陕北根据地的联系,保证东渡部队能够必要时仍然撤回陕北根据地。而毛泽东则主张渡河后义无反顾地做背水之战。他说,你去绝对保证,我绝对保证不了。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的确,对于红军,东征的形势仍然是敌强我弱,是一场胜负未卜的战役。

1936年2月7日,毛泽东率军来到榆林清涧黄河之滨的袁家沟,准备由此渡河进入山西西部。这一天天降大雪。毛泽东登山勘察进军路线而观看雪景,有感而作此词。

毛泽东的这首词则充满昂扬斗志和历史自信,不是抒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吐露要从头创造历史的一片豪情,实际是一首东征北上的誓师和励志的壮词。

但是这个挺近华北建立吕梁山根据地的目标,此次东征并未能实现,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实现的。

(3)对原驰蜡象的各种误解

80年代我在中国社科院作研究工作,曾得到当时政治局委员、院长胡乔木的关注,与乔公有交往。乔公多次批改我的文字,并不时有所召唤。1990年冬有一次乔公召我去家中,谈话并赐晚餐。

因乔公善诗词,我呈上当时所写的一些唐宋诗词解读的札记,其中也有两首是解译乔公的词。乔公翻阅后不甚以为然,说:“我的词不好。你为什么不写写毛泽东的诗词?那才是古今诗词之最壮观者”。

我说自己功力不够,有些意境一直没有读懂。比如《沁园春》中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而“欲与天公试比高”。山可以与天比高,说得通。但是“原驰蜡象”,原野、平原上的雪堆被比喻为奔驰的大象,有点不类,而且小小雪堆怎么能与天公试比高?未免过于夸张。——当时我年少轻狂,口无遮拦也。

但乔公闻之一笑,说:“你没有去过陕北吧?陕北人讲的原不是平原,而是高原,就是土字边的那个‘塬’”。我归后查《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皆无塬字,乃知古代并无其字。

而查《现代汉语词典》方见收有此字:“塬,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因知塬与墚、峁,原为陕北方言词,后引入地貌学,成为黄土高原几种地貌类型的正式名称。也就是说,此塬字乃为现代地理学根据陕北方言的一个新造字也。

所以毛泽东《沁园春》“原驰蜡象”的这个原,其实并非俗解之平原或者原野,而是一垛垛黄土高原,即“塬”或者“大塬”(此也正是“太原”一词的由来)。

一座座大塬皆耸立于大地,雪后远观,似巨象,一座更比一座高,所以“欲与天公试比高”也。这个理解,受益于当年乔公,所谓一字之师,不能不为记录。

不仅如此,欲与天公试比高,此句在《沁园春》词中异军突起,实际别有深意,正是体现毛泽东藐视强敌,藐视天老爷之气概也!

1945年7月1日至5日,国民政府六位参议员褚辅成、黄炎培、章伯钧、左舜生、冷御秋、傅斯年访问延安。据左舜生的回忆录,毛泽东会见了他们。曾对他们如此说:“蒋先生总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我‘不信邪’,偏要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这也就是“欲与天公试比高”也!

附注1:关于腊象与蜡像

原驰蜡象一句,在毛泽东多个手书原稿中均写作“原驱腊象”。据郭沫若的解释,腊象者真腊之象,非俗解之白蜡之象。

实际上,郭沫若所说是对的。白蜡之象乃是没有生命之物——怎能被驱策或者奔驰?真腊,古中南半岛之强国也,地在今柬埔寨,唐以来即为中国属国,经常给朝廷进贡大象即真腊象亦称腊象。而真腊象或者腊象,是有生命的。[将毛泽东原稿“原驱腊象”改为“原驰蜡象”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7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据逄先知回忆,审定这个版本而将“原驱腊象”改为“原驰蜡象”的是毛泽东秘书田家英。

又原文之驱,俗本作驰。《说文》:“驱,马驰也。”《广雅》:“驱,奔也。”驱、驰意义固然相通,但实际也是“驱”字比驰字更有动感。

(4)《沁园春》的流传经过

关于《沁园春》一词的流传经过,据有关资料考辑如下:

1945年9月6日,毛泽东到重庆后,首先前去拜访在长沙一师认识的老师孙俍工。孙俍工曾在长沙第一师范任教,长于书法。青年毛泽东在一师附小任教时,曾听过孙俍工讲课。毛泽东后来苦练书法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早期曾得益于孙俍工的影响和指点。

毛泽东前来登门拜访,孙俍工欣喜异常。寒暄后,毛泽东拿出一纸请孙俍工看:“这是拙词一首,自己涂鸦,送与先生。先生看看这字写得有无长进。在一师时,先生教给我的书法要领,二十年来一直不敢忘记呢。”

孙俍工展开纸卷,是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一词。孙俍工赞曰:“好!好!仿古而不泥于古!尽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由行而草,卓然自创一体,真不简单!你笔底获得自由了!”

毛泽东在重庆期间,第二个读到《沁园春·雪》的是他的另一位老朋友、诗人柳亚子。

据《毛泽东年谱》记:9月6日下午,毛泽东同周恩来、王若飞“到沙坪坝南开中学访柳亚子、张伯苓。以《沁园春·雪》词书赠柳亚子”。

但据毛泽东1945年10月7日写给柳亚子的信:“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则赠柳亚子此词乃是10月7日的事情。

柳亚子是日国民党的著名人物、元老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于右任和毛泽东都擅长诗词及书法。于右任已经读过这首《沁园春·雪》。于右任极赞这首词,他说:“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吞千古。”

柳亚子对《沁园春》评论说:“此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犹未能抗肩,况余子乎?”

1945年10月14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文化界政治界的轰动。

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读此词后评论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但蒋介石则说:“我看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陈布雷)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

有此号召,蒋派笔杆子不自量力纷纷出动。于是一时间重庆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骚人墨客都东施效颦,填词唱和。据大致统计,从1945年11月到1946年2月,重庆报刊发表《沁园春》和词30余首,但是无一首不是词语俚俗,意态卑贱,以庸人之心度伟人之志,言词丑陋多不堪入目。所以没有一首能够传世的。

(5)柳亚子的和词

柳亚子,字亚卢,善写旧体诗词。因慕辛弃疾而自号弃疾。早年投身追随孙中山革命,在广州与毛泽东有旧交,多有诗词唱和而为诗友。1945年10月毛泽东到重庆后,柳亚子有赠毛泽东诗曰:

弓剑桥陵寂不哗,万年枝上挺奇花。

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

杜断房谋劳午夜,江毫丘锦各名家。

商山诸老欣能健,白头相期奠夏华。

诗中所谓“粤海品茶”,指的是1926年在羊城粤海楼中,柳氏曾与毛泽东密谋刺杀蒋介石发动政变之事,但此举后为恽代英所阻,无果。

毛泽东此次来渝即以《沁园春》一词作为回赠。柳氏得词后,写了《沁园春》词一首为和。词曰: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

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

稼轩居士,祗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

艳想情着意雕

君与我,

要上天下地,

把握今朝。

附注2:柳亚子简介

柳亚子(1887—1958),苏州人。早年从事反清革命,创办民族主义文学社团南社。20年代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毛泽东在广州任国民党宣传部代部长及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与柳亚子有交往为密友。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柳亚子因为反蒋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柳亚子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何新译文】

二十年后再次相逢,读你这首词

与我心意相共飞上云天

可叹当年青梅酒醉人

留下许多惆怅

黄河泥沙水浊

四处横流泛滥

邻人的笛声让我怀念老朋友

伯阳死去我对不起那些牺牲者

现在拔剑也难平心中之愤

令人痛心啊那些举世无双的国士!

都是不世出的美丽娇艳者!

而你则才华盖世

让古往今来一切词人只能在你面前拜倒

苏轼与你相比,输了气概

辛稼轩作词,只会发牢骚

可笑那满人纳兰性德

写的东西柔情蜜意雕虫小技

如今只有你和我——

能上天下地

让我们把握时机!

在与毛泽东《沁园春》唱和的诸多和词中,柳亚子这首是唯一可观之作。但是柳亚子毕竟只是一介文人,词意中却慨然而有当世之志,竟要与毛泽东并驾齐驱而“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未免不知深浅,有些不自量也!

新中国建国以后,柳亚子要求毛泽东准其出将入相,为毛泽东所婉拒。柳氏失意又要求回乡隐居,于是遭毛泽东赠诗之讥: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但此则又一后话也。

《沁园春·雪》以北国风光作为比喻,寄托了对理想中国的期待,在批评二千年历史中推出创建新中国的“风流人物”。纵观毛主席的一生,在他的心里头始终想着人民,始终想着为人民谋福利。他的一生,都在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者/何新 (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 见道网传承栏目编辑/赵永静

评论

相关文章

人文

中文热在南苏丹持续升温

2天前

人文

走进中国东北大安北蒸汽机车陈列馆

04-12

人文

中国龙年玩偶成为伊朗诺鲁孜节七鲜桌上的文化新宠!

03-28

人文

以文化交流为纽带,连接中孟两国友谊

03-26

人文

一带一路故事!沙特阿拉伯“幸福沙漠”的新能源篇章

03-06

人文

当高铁与历史的邂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03-04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