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40年前,中国人在非洲挖井抗灾!
见道网 2022-06-17 15:47
  • 由于酷热干旱、严重风沙、遍地沙漠,尼日尔农牧业的继续发展相当困难
  • 中国援助修建水库、打井等工程,帮助尼日尔克服困难,赢得了赞扬
阅读本文需要
19 分钟

王传斌,曾任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政务参赞兼驻圣马力诺共和国总领事、中国驻尼日尔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巴基斯坦特命全权大使。他于1979年8月至1982年6月出使尼日尔,在近三年的经历中,一些事情至今记忆犹新。

尼日尔是位于撒哈拉南部萨赫勒内陆国家,面积127万平方公里,人口800万。居民90%以上是农牧民。由于风沙侵袭,沙漠化迅速蔓延,可耕地及已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1.8%和3.8%,且都集中在尼的南部、尼日尔河畔,以及东部的马拉迪、多索一带。所谓农田也是沙地,并非黄土地,经不起不可抵挡的严重风沙的侵袭。

恶劣的自然环境

显然,非常脆弱的个体农牧业经济,好年景也仅得一年糊口之计,碰上干旱则毫无抵御能力,因此国民经济特别是农牧业的继续发展相当困难。酷热干旱、严重风沙、遍地沙漠的情况严重困扰着这个亟需发展的国家。

尼日尔沙尘暴

对风沙的厉害,过去只是从电影小说中看到,没有亲临其境,所以没有实际感受。我拜会尼邮电部长时,他谈到风沙是尼邮电事业的一个大危害,并谈到外出旅行特别是到北部要格外当心。因为大风沙(即沙暴)随时都会发生,来势异常凶猛,狂风卷来沙粒、小石块,遮天蔽日,速度很快,危害很大,动物、植物和人类深受其害。

关于如何应付,他说,走路要注意观察远处征候及近处变化,如远处状似突然阴云密布、风声呜呜作响、树枝摇动、牛羊动躁不安、牧羊人慌乱紧张等等,这是警告着沙暴很快即到,要立即行动起来,不可迟疑。所乘车辆必须立即开到低洼处能避风的地方停下,关好车窗,防止沙粒钻入。稳坐车内不要动,甚至沙粒埋过了你的车子,也不能开门,否则后患无穷,必须沉着耐心,性急是会出事的。这方面是有过悲剧的。等沙暴过去,再开门打扫沙粒,开车上路。

这位部长的讲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以后我到尼北部阿加德兹访问,沿路都注意远方的动静。沿路看到牛、骡子等大牲畜的一只前腿下部都拴有一根一两米长绳子,另一端则空着。为此我询问牧羊人,他们说,这是为防备沙暴突然到来而做的准备。一旦沙暴来到,即赶快将那根绳子拴到这些大牲畜的另一条前腿下部,这样大牲畜只好就地卧倒,免被吹散或跑散。对羊群也使其尽快就地卧下,但羊数众多,难以管理,每次沙暴来临,总有些羊被吹散、沙粒埋没或被吹到石崖下摔死。每次都有损失,人的伤亡也有。

2019年,尼日尔阿加德兹,沙漠边缘地带的树木

风沙逐步吞没、改变着村落、建筑、树木。在阿加德兹沙漠荒原上可看到一些被沙土所埋没、阻断的河流,树身被吹断,尚存翻起的树根,几间破房的土墙被沙粒埋掉一半,或全部被埋没,成了一个个高低不平的沙丘,风沙肆虐也会使我援建的水库、水井面临着被风沙侵袭而缩短使用年限的厄运。

据调查,这里过去所打的井因沙粒填埋报废,其使用寿命仅在15年至20年左右。已有警告在前,如何延长我援建水库、水井的使用年限?除向周围群众进行宣传外,我还分别约见拜会尼总统孔切、农业发展和水利部长,说明我援建水利设施的成就、效果,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但对风沙的侵袭宜采取维护措施,以延长使用年限。尼方很重视这些意见及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并指示由有关部门研究采取措施。但后续行动究竟如何,我因离任就不得而知了。

严重的沙漠化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尼日尔的先人也是在黄土地上种庄稼,可是现在变了,是种在沙粒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埃及大使对我说,三十几年前,他曾来过尼亚美,当时还可看到在黄土地上种庄稼、树木,花草也茂盛,野鹿和其他动物在树林中窜动,鸟也不少。可是现在却变成遍地沙土了,变化是多么快啊!这是一位亲身经历者的对比见证词。

由于是沙土上种庄稼,不能够翻地,只能挖坑点种。如果沙土翻起,一场大风就会将这些细沙“熟土”吹跑。点种须待下过雨后抓紧下种,如果老天不是接连再下雨,种子干在地里,乌鸦和地下的害虫就会从天空、地下将地里的种子全部吃光,咬断出土的嫩芽,这真是一场艰难的斗争。八九月份成熟后,农民只将谷穗剪下成捆送去储藏,叶茎则丢弃于地供牛羊饱餐,直到来年春季,连根部也吃光了。

借助尼日尔河灌溉种植的稻子,我援建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几年来都获丰收,虽产量不多,却成为珍品,很受欢迎。我曾试图扩大种植面积,但增加浇灌设备有困难。当地人一时难以学会种植稻谷,故此搁置。

白蚁横行

每年四五月份第一场雨之后,许多昆虫就很快活跃起来,颇具特点的是大小不等的蚂蚁飞舞。第一场雨后几个小时内就可看到在尼亚美市区,街道上飞舞着蚂蚁群,翅膀很大,集团成群,和中国春天的柳絮飞舞相似。这类蚂蚁有何危害无人调查。尼日尔的白蚂蚁却是人人皆恨、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凡有条件的人家均以砖石为料,门窗用水泥或钢铝材料,以防备白蚂蚁的破坏。在打井中如何对付白蚂蚁的破坏也是个大问题。

据实际观察,有许多过去的井筒坍塌,多是因为白蚂蚁将井筒木材咬坏所致。非洲人也有办法对付白蚂蚁,就是用棕榈树,白蚂蚁啃不动,但近几年滥伐、干旱,棕榈树源枯竭,这给尼日尔增加了困难。我打井队有鉴于此,凡修建井筒一律用砖石水泥,从根本上保证了质量。无疑费用增加了,但为白蚂蚁所迫别无他法。

清澈的井水喷涌而出

中国帮助尼日尔地区建设水井作业现场

害虫伤人的事时有发生。在泰拉水库庆祝竣工的晚会上,我们都坐在广场的树荫下,尼方突然来人通知说,天气虽然不错,但请大家务必扣紧领口、袖口,不要露出手腕,裤脚要扎紧,不要坐在镂空的椅子上等等。

问其原因为何?他说这里有一种毒性很大的害虫,如被其叮咬,当时无感觉,随后即起一些大水泡,疼痛异常,但切勿抓破,因为这些毒水会四下蔓延。大家当然警觉起来。但还是有两位同志不知不觉中被咬起了水泡,疼痛难忍,约一星期后才消除红肿。我医疗队查阅当地药典,其中没有关于这类毒虫的介绍及防治。

从以上部分情况已可以看到我援建人员是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努力劳动,使馆人员的辛劳也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生存,非洲人民则世世代代在这里同大自然搏斗,这是多么不易啊!

水是生命线

初到尼日尔,看到公路上的行人都肩背羊皮口袋、大葫芦或塑料瓶,不知内装何物。1980年秋,我等几人从尼亚美到马拉迪访问,中途汽车轮胎爆破和水箱出问题,只好停车于路旁修理。时值午后两点左右,烈日当空直射,又无树荫遮蔽,令人难忍。

车内温度有增无减,随身所带的水也注意节省着喝。就在此时,只见过路行人或乘轿车的人到我们的车旁都停下来,几米远都是问同一句话:“你要水吗?”或用手指盛水的羊皮袋或葫芦,其意是说请喝水吧!尼日尔人民诚挚之情实在可敬可亲。这是我第一次在酷热干渴中感受到水是生命的滋味。非洲人从多少悲痛、辛酸的往事中才总结了“出门必须带着水”的这件传世之宝!水和生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特大喜讯

中尼于1974年建交后,在双方发展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我给予尼贷款。援建项目重点是农业、水利、打井(解决当地人的吃水问题)、派出医疗队,也有几个小型工业项目。

针对尼日尔严重干旱、酷热、缺水的情况,在实施援助项目中继续抓紧所急需的修建水库、打井和利用尼日尔河水浇灌农田、种植稻谷等工程。

若干年来,尼日尔曾不止一次地吃过干旱的大苦头。1972年至1974年的连年大旱,损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损失牛48%、羊23%、驴32%、骆驼33%;有80多万人受灾!人们从痛苦的经历中知道,水是多么重要!这种干旱并没有也不可能停止。有关专家对尼日尔50年来雨量统计分析的规律是:5年一小旱,10年一中旱,20年一大旱。干旱期且有缩短之势。这是一种恶性的干旱循环!

尼日尔

为解决尼西部泰拉地区一万多人及牛羊吃水问题,确定在该地区修建一小型水库。工程由我河北省派出修建工人承建,他们努力拼搏,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气候炎热,虽然有预备的茶水、绿豆汤,但无济于事,身上的水分被高温所蒸发,小便困难。显然这是酷热干旱所致。

医生及当地人士告知解决办法,除多喝茶水、绿豆汤外,应加啤酒,以利排尿,并可避免发生泌尿系统及肾脏的严重病症,我专家组照此办理果然有效。我和经参处的同志到该水库工地视察,早饭时看到中国工人同志都喝啤酒,不解其意,随即询问,专家组同志介绍了上述情况,方知是为适应炎热、干旱才喝啤酒。

水井完工后,当地村民争相前来打水,品尝难得的清水

在尼日尔如此酷热干旱的情况下,水不单调动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能驱引着飞禽、牛、羊。泰拉水库建成虽然仅容2800万立方米水,阿加德兹地区打水泥管井50多眼,在附近地区却成为名符其实的“特大喜讯”!他们奔走相告:“泰拉水库有水了!中国人打出井水来了!”头上顶着、手中提着各种器具,奔向水库、井边!喜气洋洋难以形容!因为这是救命水啊!一个有趣的不被人们注意的事情也同时在发生着,那些数不清的各种鸟类早已前来喝水戏嬉、洗澡,牛羊也自动奔向水井边。

在阿加德兹和马拉迪地区,我打井队在没有水文地质资料,面对沙漠乱石,凭借技术和经验,请教当地老人,在一二百米的深处打井出水、建好了若干眼水井,成为当地居民的大事情。

我曾到一眼水井旁边,看到黑人妇女单独或结伴前来取水,照例都先喝上一顿,然后头顶着葫芦、水桶等兴高采烈而归。在提水的同时也往预制的一些水槽中灌满了水,这是为牛羊预备的。

时近落日,只见四面八方的牛羊、驴子等急急奔向水槽饮水,牧羊人则被抛在后边。牧羊人说,这些牲畜每到日过中午即不愿吃草,而自动地向水井方向移动,这是为了早点儿喝到水。天天如此,奔向水井相当自觉,不必用鞭子赶。水是生命线,其意义不只是对人啊!

为了祖国的荣誉

援建项目虽小,但意义很大,它关系着伟大祖国的荣誉。认真执行任务,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个别项目进行适当调整是必要的。

援建同志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劳动,流了许多汗水,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出色完成了任务,赢得了荣誉和赞扬。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而竞相向前,也没有因待遇菲薄而讨价还价,充分表现了中国人高尚的品德。

每个人都受到了实际的考验。实践使同志们懂得了实行外援的意义,正因为这里有困难,所以才进行援助。正因为大家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所以都力求把每项任务做好。但也要认识到,援助应有重点,不可能把一切事情都包下来,根本的还得靠他们自己。

从执行援助项目中,我们体会到贯彻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意义。中尼双方曾确定一项干法生产水泥的项目,但未上马。主要原因是情况不明,缺乏确切的论据。经我们亲自到现场观察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是:无水源,无电,矿石的开采根本无法保障。据此证明不存在“干法”生产水泥的基础条件,短期内也不可能有所改变。随即与尼方协商,并请示国内同意后撤销了该项目。

尼日尔医疗资源也十分匮乏

分别设在尼亚美和马拉迪两个点的中国医疗队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赞扬的。几年来共治疗几十万人次,医治抢救了多少紧急疑难病人,使许多人起死回生。特别是在医治妇女和儿童病方面成绩卓著。非洲青年妇女被迫过早结婚,极端落后及野蛮的接生方法,使不少妇女丧生。不少妇女下体溃烂,终生残废,我医疗队不顾脏臭为她们治病,为了中国的荣誉而真正解除妇女的痛苦。

我医疗队曾为一妇女取出了过去开刀留存腹中已几年的一把手术剪刀,也为另一个妇女取出胎死腹中已好几年的胎儿,取出后可以看出约有七八个月的胎儿,已完全石化了。这在尼日尔医疗史上前所未有,人们称赞中国的医疗队是神奇的大夫。

拜访传统首领

尼日尔从中央到省、县、乡村,有着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但同时也存在着“传统首领制度”。这是几个世纪以来就存在于非洲的一种当时统治王朝制度的残余,是尼社会基层结构和社会基础。

在马拉迪,我拜会了尼东部地区的传统首领——苏丹。正式拜会需在其宫殿内举行。所谓宫殿实际是用黄沙泥土垒成一个泥土窑洞。进门处及土墙上悬挂着谷子、高粱穗、大蒜头、红辣椒,及牛羊头、鸟的羽毛等。土墙上用白石灰画有月亮、星星。这一切可能和现政府官员一个样子,就会失掉了传统首领的意义。但他和现政府关系非常亲密,当地政府也很尊重他。当天晚上,省府举行的招待会上,他端坐在显要位置。政府有些重要活动也请其参加或征求其意见。他原想在巴黎大学深入学习研究法律,因其父去世只好放弃学业继承现职。从内心说,他不大愿意这么干,可是百姓都欢迎他回来当首领,也就只好干了。

我问他关于传统首领的存在意义及前途。他说传统首领不是空架子,它和过去一样,有许多事情要办理,他直接领导几个办事机构,分工组织管理生产、教育、牲畜、婚姻、宗教、债务、丧事等事务,及调解民间纠纷,都属于民事范围,刑事方面的他不管,因无权调动军警。

老百姓习惯于有事找传统首领,而不大愿意找地方政府官员。管辖地区范围,仍沿袭过去的传统,超越现在的国界、省界。邻国尼日利亚北部的传统首领也同样超越国界、省界管理这边的事情。这样双方互相超越国界协作处理一些事情。大家都认为这是过去长期遗留下来的,合理合法,从无异议。

事实上尼日尔和尼日利亚两国边界居民从来都是自由往来,自由贸易,婚姻嫁娶,两国政府从来未限制过,他们都是同一民族、同一祖先,只是殖民主义者硬把它划成两个国家了。关于传统首领的前途,现在还无法确定是否和怎样继续下去,只好留待以后再说了。

尼日尔街头景象

拜访结束后,这位传统首领送我走出他的宫殿到门外沙土地上,早已聚集在这里的人群立即欢腾起来,以非洲人特有的尖音喉咙欢呼着、跳舞、打鼓,边舞边指手画脚,指天指地,喊些口号,沙土飞扬,热闹非凡。据说这是对传统首领出现时一种传统的欢迎方式,人们以见到传统首领为幸运,口中所喊,据说都是颂扬祝福之词。

尼日尔群众也有着非洲人所特有的热烈的欢迎形式,但我在尼看到其他政府官员出现时则没有这样热烈的场面。由此可见,传统首领在群众中有着相当的影响。这个传统首领的组织结构,从基层起包括有村长、乡长、苏丹、教省省长以及这些家族的显贵后裔。这些大大小小的酋长,实际上组成了传统首领的行政系统。

法国殖民者曾予取缔、削弱未成。尼军政权执政后较重视这一制度,予以保留,并把苏丹、乡长、教省省长组成传统首领协会,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

传统首领在像尼日尔这样居住分散、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际上是宗教势力(伊斯兰教)、政权和氏族长老的集中代表,故有着传统地位、深刻影响力和号召力。我曾和传统首领协会主席、秘书长、省级教省省长、苏丹、乡长分别进行过接触和交谈,从而增加了些感性知识。

有趣的牛羊节

尼日尔政府对畜牧业有着一些促进发展的措施,现在只说其“牛羊节”。这个节日一年一度。10至11月间,即秋收后,由中央政府直接领导举行。秋收季节,荒漠上野草长满了籽粒,河流或蓄水坑中都有水,牛、羊、马、驴等得以吃饱、喝足,长得也肥胖,当年产的小仔也长大了,正是牛羊兴旺的好季节。政府即在此时举办牛羊节。

尼日尔畜牧业较为发达

届时从总统、将军、政府部长,到所在地的省长、市长、县长等大小官员,以及驻尼的外交使节、国际机构代表等均在应邀出席之列。从全国各地奉命早期赶到,在附近等候的若干牛羊群,分别经过主席台接受检阅。牧羊人的喊叫声、锁呐声、笛子声、羊叫的声音混在一起,群羊踩起,又被大风吹着飞舞的沙尘,夹杂着羊粪臊味。

检阅结束后,主管部门即根据各牛羊群一年来的增长,在抵御干旱、风沙和狼群斗争中的损失、牛羊的肥胖、放牧人是否尽其职责等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希望明年更好。这种牛羊节,可能是历史上从游牧时期所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节日,主要是促使放牧人更精心放牧。

爱鸟美德

一般说来,热带地区应是树木花草茂盛、鸟类繁多。但尼日尔的酷热、干旱、风沙,特别是沙暴,对鸟类是个残酷的摧残,不知有多少鸟类丧失其生命!1至5月份有些小鸟因干渴而坠地死亡,甚至动物也有因干渴而死的。这种现象我都亲眼看到过。

尼日尔人爱护鸟类从许多方面都可看到,如在溪水中若干小鸟站在水牛背上啄食,过路行人或牧羊儿童与之相处,没有看到有任何伤害小鸟的。路边长得并不高的小树枝杈上有些鸟窠,这是一种编织鸟用灵巧的尖嘴,将带有韧性的纤维长条叶子精心编织成的状似方形面包、很漂亮的鸟窠,吊在树上迎风飘荡,飘来飘去,伸手都可取到,但无论是行人还是附近的牧羊儿童都不去破坏它,这是神圣的鸟窠。

一棵树上有很多鸟巢

我从心里佩服非洲人善良高贵的品德。我曾顺便到尼亚美附近一户居民家参观,院内有几棵高大的树,只见树枝杈上,布满着简陋不齐、大小不一、形式多样的鸟窠,乌鸦、喜雀、麻雀和一种白色而较大的鸟各据其位,竞相鸣叫,可以看到有的是因争夺地盘或保护其幼仔而相互追逐鸣叫着,声音嘈杂,但不是追逐打架。

我们当然感到新奇,指指点点,问这问那。而主人则习以为常,向我们介绍这些鸟的名字等,耐心地打扫着地上的鸟粪,保持清洁。附近有河水,但在院中主人却摆放着一些盛了水的盆子,不时看到一些鸟下来大摇大摆、毫不惧怕地喝水。事情虽小,但可见主人对鸟类的真诚爱护,这是多么美妙的情景啊!爱护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已成为这里人们的传统美德,自觉遵守着。

中尼友好深入人心

尼日尔于1974年军政权上台后,执行“外交为发展服务”的方针,力主发展西非及小地区各种形式的均有共同利益的合作,积极参与非洲国家及地区之间的合作与调解,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孔切总统对我国比较信任、友好,认为我们是非洲的真正朋友,毛主席、周总理是当代的伟人。

1977年9月18日,华国锋到机场迎接尼日尔共和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赛义尼·孔切

中尼建交后,孔切总统于1976年访华,双方共同确定了发展友好关系,中方向尼提供贷款,确定援助项目。这是尼立国以来首次和中国打交道,也是孔切总统所采取的重大正确战略步骤。

我援助项目虽小,但影响很大。孔切总统以和中国几年打交道和援助项目的执行情况同其他各国援助的条件与执行情况相比较后,认为中国人靠得住,值得信任。因此,对我比较说实话。有一次我和他谈到有关援助项目执行情况时,他说:“我赞赏中国的援助,我不会随意向中国提出援助要求,给大使增加困难。”对解决援助项目中的问题,尼方采取了合作态度。在我任职几年中,双方关系是积极向前发展的,这和孔切总统有着直接的关系。

1983年至1988年间,中国政府援助的尼日尔赛义尼·孔切将军体育场、体育馆一角。它已成为尼亚美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尼友好合作的象征

中尼关系也曾发生过小的插曲。在“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1991年,尼日尔政权发生更迭。翌年,尼日尔过渡政府违背两国人民意愿,错误地与台湾当局“复交”,中尼关系发生逆转。

但时转星移。1996年,迈纳萨拉总统执政后,拨乱反正,顺应民心,迅即于同年8月19日与中国复交,中尼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1997年5月,应江泽民主席的邀请,迈纳萨拉总统对中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为巩固中尼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相关文章

人文

中文热在南苏丹持续升温

3天前

人文

走进中国东北大安北蒸汽机车陈列馆

04-12

人文

中国龙年玩偶成为伊朗诺鲁孜节七鲜桌上的文化新宠!

03-28

人文

以文化交流为纽带,连接中孟两国友谊

03-26

人文

一带一路故事!沙特阿拉伯“幸福沙漠”的新能源篇章

03-06

人文

当高铁与历史的邂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03-04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