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东西文化碰撞:德国学者莱布尼茨的中国故事
见道网 2022-06-22 15:47
  • 17世纪60年代,莱布尼茨开始大量搜集中国语言、哲学、地理等方面的材料,并与赴华传教士们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
阅读本文需要
2 分钟

“我将在门上贴上标识:中国咨询处,让每个人都知道,仅需通过我就能了解中国的最新动态。”1697年,后来成为普鲁士王后的索菲·夏洛特收到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这封信出自德国著名学者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之手。因在数学、哲学、法学等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莱布尼茨在欧洲声名远播,被后世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莱布尼茨也是当时欧洲有名的中国通。他对中国的关注始于青年时期,贯穿一生。在他生活的17至18世纪,一批欧洲传教士前往中国,西方对中国有了更多了解。

1689年,莱布尼茨在与在华传教士格里马尔迪的通信中提出30个关于中国的问题,涵盖天文、地理、医药、军事、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其中绝大多数与科技有关。

“莱布尼茨对中国的兴趣更广泛、深入。作为富有真正好奇心和开放思想的伟大学者,科学是莱布尼茨的激情所在。他特别注重西方同中国的知识和技术交流,甚至根据一份关于中国的旅行报告,发明了一种受中国技术启发、用于银矿开采的水平轴风车。”瓦尔多夫说。

“中国和欧洲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两个高峰,如果中西加强合作与文化交流,便可以达成完美和谐的世界。”莱布尼茨在书中写道。

如今,学校约有1300名来自中国的教师和学生,这体现出莱布尼茨所追求的包容自由、开放科学和相互尊重精神。(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马雪

评论

相关文章

人文

从爪哇到加里曼丹:印尼迁都背后的地理困局与战略突围

4天前

人文

世界秩序重构: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国悖论的文明如何抉择?

6天前

人文

特高压+智能电网:中国电力网络如何连接世界?

06-27

人文

味蕾新丝路:中亚班列

06-23

古文明

唐代广州通海夷道历史价值研究

06-19

人文

沙特数字基建崛起:2030愿景下的万亿蓝海与黄金机遇!

06-19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