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上午,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投资额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开工动员会举行,此次活动设北京、南京、盐城、淮安四个分会场。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位于江苏淮安、盐城市境内,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全长162.3千米。记者了解到,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按设计行洪流量7000立方米/秒标准,扩挖全线深槽,加高加固两岸堤防,计划工期约7年。项目建成后,洪泽湖防洪标准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保护洪泽湖及下游地区2000多万人口、3000多万亩耕地防洪安全,有力支撑淮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整个工程总投资约438亿元。
洪泽湖防洪标准将提高到300年一遇
江苏处于淮河流域下游,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的水系河网特征,引发区域内部突发性、极端性暴雨多,洪涝问题交织。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投入3000多亿元治淮,入海水道一期、入江水道整治等一批工程先后建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挡潮、除涝、降渍、灌溉、调水工程体系。在防洪方面,淮河水系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形成了洪泽湖调蓄,入江、入海、相机入沂出海三路外排的防洪格局,洪泽湖及下游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沂沭泗水系,扩大外排、就近入海,形成了东调南下的防洪格局,中下游地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对照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300年一遇标准要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淮河防洪除涝安全度还不高,仍需扩大洪水外排出路,保障流域防洪安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后,将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
行洪能力将提高到7000立方米/秒
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意义深远,是在2003年建成的一期工程基础上,通过扩挖洪道,加固堤防,扩建枢纽,自西向东设五大枢纽,使行洪能力从2270立方米/秒提高到7000立方米/秒。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加快淮河中游洪水下泄、减轻淮河中游防洪压力;减少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滞洪机会,保障近100万人口安居乐业;还将有效改善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1710平方公里面积的排涝条件,为淮河出海二级航道建设创造条件,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
促进淮河流域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日前,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工程总投资约438亿元。江苏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会办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省水利厅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积极推进用地、环评、航评等要件办理。淮安、盐城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审批立项推进工作。
江苏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项目在江苏、效益在全流域。江苏将坚持流域协同治理,将工程打造成为淮河流域的安全水道、江淮平原的生态绿道、苏北振兴的黄金航道。工程实施后,改扩建沿线枢纽和跨河桥梁可满足Ⅱ级航道通航要求,这为提高淮河出海航道等级、增加运输能力创造了条件,对促进淮河流域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