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聚焦科技引领治沙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聚焦沙尘暴防止与科学治沙
8月27日,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闭幕。在闭幕式上发布的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共识倡议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荒漠化、干旱及其引发的沙尘灾害天气,以科技引领治沙,推动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荒漠造福人类。
论坛举办期间,来自国内外约300位政商人士、专家学者分享交流全球荒漠化防治技术和模式的最新成果,探讨如何在荒漠化防治中加强科技创新供给。
以科技引领治沙 让荒漠造福人类是本届论坛的主题。库布其治沙方式成为论坛关注的一大焦点。
在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库布其沙漠腹地,治沙工人为与会者展示了微创气流植树技术用加压水枪喷射的水气流在沙地上冲出直径几厘米深一米的小洞,然后将树苗快速地种进去,只需10秒即可完成栽种。种植每棵树只需要3升水,苗木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相较于人力治沙,机械化治沙更具优势。近年来,我国研制的治沙机械在沙漠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聚乙烯纱网沙障铺设机、植物基固沙剂喷播机、植物沙障栽植机等机械化设备,提升了治理速度和效率。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应用,库布其沙漠每亩地治沙成本从1500元降低到500元。
论坛中,应用于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沙漠大数据分析技术、种质资源技术、微创种植技术、无人机飞播技术、光伏治沙技术等,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不久前,我有幸访问了鄂尔多斯地区,目睹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恢复成就,这鼓舞了全球坚定抗击土地退化、荒漠化和沙漠扩张的地区的人们。
在论坛开幕式上,一组库布其沙漠今昔对比图吸引了全场目光。卫星遥感监测显示,1988年到2022年间,库布其沙漠的黄色斑块被绿色不断逼退。经过多年治理,这里的植被覆盖率达到53%。
俯瞰库布其沙漠不难发现,穿沙公路修到哪里,绿色就铺到哪里。如果不修路,治沙所必需的人员、机械、苗木等就难以进入沙漠。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秘书长王文彪说,修建治沙路,可以由外到内,将沙地切割成若干生态治理区,分而治之。
从1999年建成第一条穿沙公路至今,杭锦旗境内穿沙公路里程达到930公里,并形成四纵五横的沙漠公路网,犹如一条条绿色动脉在沙漠中绵延。这些穿沙公路不仅给昔日出行困难的农牧民带来便利,也为实施国家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企业产业化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坛中,要想绿,先修路的理念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目前,以路治沙的经验也在我国其他沙漠沙地治理中得到应用。在赤峰市正在进行的两大沙地歼灭战中,以路治沙方式成为重要抓手。我们计划新建5条总里程为120公里的穿沙公路,在沿路两侧完成70万亩沙地的治理任务。
库布其治沙表明我们可以逆转土地退化,同时还可以带来创造财富、创造绿色的机会,还可以带来其他的社会经济效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行秘书安德丽娅梅萨穆里罗在开幕致辞中说。
实践中,库布其沙漠治理探索形成了党委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经验,为全球荒漠化系统性、可持续性治理提供借鉴。
论坛开幕式上,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国家林草局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
论坛围绕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沙尘暴防治与科学治沙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创新-转让-共享,用知识和技术促进生态修复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切实发挥联合国以及各类国际、区域组织及联盟的作用,通过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宣传、动员和加强国际合作,强化跨国境、跨区域联防联治。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强化经验分享,共同研究探索荒漠化治理的先进技术和实用方法。(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机械栏目编辑/高丽梅
评论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未设置密码,请获取验证码设置
8-12位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