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岸边,济源这座工业之城奏响了一曲独特的生态与工业和谐乐章。
工业与生态,在济源并非对立的两极。济源钢铁厂内,一缸金鱼在经层层净化、超滤反渗透提纯的工业废水中悠然游动,每年670万立方米再生水在此重生,循环体系高效运转。废旧电池回收车间里,30万吨废旧电池经绿色处理,99%的资源重获新生,焦炉煤气提纯的氢能卡车零排放穿梭。济源以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让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呵护,济源同样不遗余力。王屋山密林中,护林员攀陡崖、排火险,红外相机与无人机织就防护网,265平方公里森林年涵养水源超5000万立方米。小浪底坡面的“鱼鳞坑”让林木茁壮成长,山间盆地的冬凌草固土护坡,成为生态卫士。这是“全要素利用”智慧在山乡的生动诠释。
生态的改善,让生命在此繁衍生息。五龙口清泉畔,猴群在猴语者呼唤下集结嬉戏;横跨沁河的生态廊道,保障猕猴安全迁徙。黄河湿地内,238种鸟类或觅食或漫步,55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回归,成为水质改善的鲜活见证。
在济源,发展与保护实现了智慧平衡。晨曦中,厂区与生活区和谐相融,人们健身、嬉戏;蟒河公园水清岸绿,老人晨练、孩子飞驰。再生水养活金鱼,氢能卡车驶向未来,猕猴与鸟类种群回归繁衍。
太行山见证,黄河水聆听,济源正以黄河为纸,以智慧和行动为笔,书写着新时代人水和谐的生态史诗,续写着愚公故里的现代传奇。(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基建工程栏目编辑/程丽婷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