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三部门力推储能新目标:2027年装机超1.8亿千瓦,万亿市场格局加速成型
见道网 2025-09-29 14:26
  • 这一目标直接催生了一个万亿级的新兴产业赛道,不仅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提供了关键支撑,也标志着我国能源转型进入由储能驱动的新阶段
阅读本文需要
5 分钟

一项旨在未来三年内将中国新型储能规模推高至1.8亿千瓦以上的国家级方案正式落地,正引爆一个万亿级产业。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引发市场强烈反响,不仅推动A股储能板块龙头股价创下新高,更标志着中国能源转型进入由“储能驱动”的新阶段。

《行动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180GW)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2025至2027年间需新增装机超1亿千瓦,这一规模接近2024年底存量装机的2.5倍。以当前每千瓦1200-1500元的成本测算,仅设备直接投资就将超过2500亿元,若计入电芯、变流器、系统集成与运维等全产业链,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直指当前电力系统的调节短板。尽管2024年全国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但在局部地区用电高峰时段,弃风弃光现象依然存在。储能作为“电力缓冲器”的刚性需求日益凸显,其规模化建设已成为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的关键。

技术路线:锂电主导与多元技术并行发展

当前,新型储能产业已形成“锂离子电池主导,多元技术协同发展”的格局。截至2024年底,锂电储能占已投产新型储能装机的96.4%,凭借其技术成熟度和完善的产业链,成为新能源配套储能的首选。

与此同时,为满足长时储能和更高安全性的需求,多元技术路线也在加速突破:

全钒液流电池:以其长达20年的寿命、无燃爆风险等优势,正从独立储能电站向化工园区、港口等高危应用场景拓展。

压缩空气、飞轮储能:在国家级技术平台支持下持续攻关,致力于构建“短时调峰+长时备电”的综合储能体系。

在成本方面,核心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已从峰值大幅回落并趋稳,直接推动了储能系统成本的显著下降。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储能系统成本较三年前已下降约80%,在部分地区,储能度电成本甚至已跌破0.2元。

应用场景:从单一调峰到全链条价值重塑

《行动方案》系统勾勒了“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的全场景应用蓝图,推动储能从单一的调峰工具,转变为能够在多场景创造价值的综合性载体。

电源侧:在新疆、甘肃等大型新能源基地,“风光储一体化”已成为标配模式,有效提升了新能源利用率。

电网侧:在负荷密集区域建设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可增强电网韧性。例如,江苏试点应用的“光储一体构网技术”,成功将区域光伏的就地消纳率从60%提升至90%。

用户侧:储能应用正迅速拓展至工业园区、算力中心、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等,并结合“虚拟电厂”、“AI+储能”等创新模式,实现保障供电与创造收益的双重价值。

盈利机制:市场驱动多元收益,投资回报路径清晰

储能的盈利模式正从依赖补贴,转向由市场驱动的多元化收益结构。《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储能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出台了配套规则,通过容量补偿、辅助服务、现货市场价差等多种组合模式,显著改善了储能项目的经济性。

有实际案例表明,通过“容量租赁+电力现货交易”等复合模式,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可从5年缩短至3.2年左右。行业专家指出,储能可同时服务于电源、电网和用户,其收入渠道大幅拓宽,这是实现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在“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储能产业正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市场招标数据同比激增数倍,头部企业纷纷扩产增能。行业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36GW至291GW,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行业总产值有望突破3万亿元。

在全球层面,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占全球40%以上,稳居世界第一。随着《行动方案》的落地实施,中国不仅将在市场规模上持续领跑,更将在技术标准和商业应用上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许生鹏


评论

相关文章

宏观

中国央企加速全球绿色布局:未来五年上合地区将增千万千瓦风光电投资

1天前

宏观

2027年180GW!中国新型储能规划彰显强劲发展势头

3天前

宏观

中老铁路助力区域战略协同!客运货运持续攀升

09-22

宏观

2万亿投资落子西部,中国以基建撬动战略新格局

09-22

宏观

哈萨克斯坦总统:未来将启动总装机容量达6.3吉瓦的绿色能源项目

09-18

宏观

数字孪生赋能:中国水利体系迈向智慧新高度

09-16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