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5 日,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重磅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已与伊拉克巴士拉石油公司(BOC)正式签署伊拉克巴士拉省海水输送管道总包项目 EPC 承包合同,合同金额达 25.24 亿美元(约合 180.32 亿元人民币),接近中油工程最新 189.3 亿元的市值规模。
950 公里管道破解油田供水瓶颈
该项目是伊拉克共同海水供应项目(CSSP)的核心组成部分,工作范围涵盖建设从海水处理设施至各联络站的干线管道、联络站到油田分输站的支线管道及全套附属地面设施,管道总长度达 950 公里。项目采用 EPC 总承包模式,合同期共计 54 个月,其中设计、采购、施工及试运阶段为 42 个月,后续 12 个月将开展运行维护及当地人员培训工作。
作为伊拉克南部油田增产的关键配套工程,管道系统初始输送能力达每日 500 万桶,远期可扩容至 700 万 - 800 万桶,将优先为鲁迈拉、祖拜尔、西古尔纳等核心油田供水,远期覆盖南部 80% 以上原油产区。项目将与韩国现代建设承建的 30 亿美元海水处理厂形成配套,构建 “取水 - 处理 - 输送” 完整产业链,彻底破解当地油田增产的水资源制约。
此次签约的管道局工程公司具备石油化工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承担了中国四条能源战略通道 70% 以上的工作量,累计建设国内外长输油气管道超 13 万公里。其在伊拉克已完成 38 项关键能源工程,包括鲁迈拉油田注水管线等标杆项目,在坦桑尼亚天然气管道项目中创造了焊接返修率 0.07% 的国际纪录,成为中标核心优势。
业主方巴士拉石油公司前身为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隶属于伊拉克石油部,经营区域覆盖南部多个油田,主营业务涵盖油气勘探、生产、运输全链条。伊拉克总理办公室在声明中强调,该项目是 “能源多元化战略的核心支柱”,预计带动南部油田投资增加 40 亿美元,创造 1.2 万个就业岗位。
海水注入破解增产难题
伊拉克南部油田多为超大型老油田,鲁迈拉油田已开采 70 余年,储层压力下降导致产量衰减明显。该项目采用 "海水淡化 - 地层注入" 的水驱油技术,通过向油藏注入处理后的海水维持压力,可使油田采收率提升 10%-15%。
据国际能源署测算,伊拉克要实现日产 800 万桶原油目标,需日均注入 2400 万桶水,而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水量近十年减少 40%,难以满足需求。该项目每年可减少淡水消耗 2000 万立方米,同时规避农业用水与工业用水的竞争矛盾。
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方,已在伊拉克完成 38 项关键能源工程,包括鲁迈拉油田注水管线等标杆项目。其在坦桑尼亚天然气管道项目中创造的焊接返修率 0.07% 的国际纪录,以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效施工能力,成为中标关键因素。
中油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将应用自主研发的管道防腐技术与智能监测系统,可适应伊拉克高温沙漠环境。天风证券分析指出,该项目将巩固中企在中东油气工程市场的领先地位,对公司未来 5 年营收形成持续支撑。
锚定伊拉克能源升级蓝图
伊拉克石油部数据显示,该国已探明原油储量达 1450 亿桶,若通过海水注入技术优化开发,潜在储量可提升至 3600 亿桶。该项目与道达尔能源主导的 100 亿美元天然气综合项目形成协同,助力伊拉克实现 2030 年日产 900 万桶原油的目标。
伊拉克总理办公室在声明中强调,海水管道项目是 "能源多元化战略的核心支柱",预计将带动南部油田投资增加 40 亿美元,创造 1.2 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石油集团相关人士透露,后续还将参与米桑油田管道延伸工程的规划设计。(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中东栏目编辑/黄利军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