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库布其沙漠腹地黄沙翻涌间,百台打桩机轰然启动,标志着总投资988亿元的内蒙古首个千万千瓦级“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这片曾被称作“死亡之海”的荒漠,正迎来从生态绝地到能源高地的历史性转变,书写着中国“光伏+治沙”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布局的重点工程,该基地的规模与配置堪称世界级。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其中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建设400万千瓦支撑性煤电与500万千瓦时新型储能系统,形成风光储煤一体化的复合型能源集群。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问题,一条全长699公里、电压等级±800千伏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同步规划,起点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途经山西直达河北沧州,设计输送容量足以支撑千万人口城市的年用电需求。
工程的核心智慧,在于将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深度绑定。基地采用成熟的“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草”模式,光伏板在转化太阳能的同时,能为地表遮阳挡风,使土壤湿度较露天沙漠高出30%,显著减少水分蒸发。施工方引入煤矿疏干水经净化后用于光伏板清洗与植物滴灌,搭配智能滴灌技术,较传统灌溉节水60%,成功破解荒漠灌溉难题。目前,先导工程已完成的20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架设387万块光伏板,覆盖6.3万亩沙漠,板下沙柳、柠条等耐旱植物长势喜人,形成了蓝色板阵与绿色植被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
项目的多重价值正逐步显现。生态层面,它是黄河生态防护的关键一环——光伏治沙带与420公里锁边林带构成“双层防护网”,每100亩可固定2000吨流沙,每年能减少1.2万吨泥沙入黄,助力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年底提升至50%。能源层面,基地计划2027年底前全面投运,每年将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电量约360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占比达60%,相当于每年减少标煤消耗64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经济层面,板间种植的甘草、肉苁蓉等经济作物,以及板下尝试的生态养殖,让荒漠变“聚宝盆”,为周边农牧民带来占地补偿与就业收入,实现“治沙、发电、富民”三重效益。新能源新闻,新能源资讯网,新能源最新消息
作为内蒙古获批的六个“沙戈荒”项目之一,该基地是国家能源战略转向的缩影——西部荒漠正逐步成为东部城市的“无形电厂”。全区7200万千瓦规划装机建成后,年外送绿电将达2160亿千瓦时,覆盖华北、华东多个负荷中心。从库布齐沙漠延伸的“光伏长城”,不仅为中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注入动能,更以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实践,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边文君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