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项目是东北地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标志着我国东北海域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正式拉开序幕,也为东北能源结构转型注入“强心剂”。
从项目规模来看,此次中标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共布置112台单机容量9MW的海上风电机组,配套建设1座220kV海上升压站、1座陆上集控中心,以及5万吨级风电运维码头。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24.3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约7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0万吨,环保效益与能源补充价值显著。
作为项目总承包方,电建中南院将全程负责项目的勘察设计、设备采购、工程施工与并网调试。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团队将针对东北海域冬季低温、海冰覆盖等特殊环境,采用抗冰型风电机组与耐低温海缆技术,确保设备在-25℃至40℃的极端温度下稳定运行。同时,项目施工阶段将投入5艘专业海上施工船舶,通过“海陆协同”作业模式,预计2026年底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从区域发展视角看,该项目的落地不仅填补了东北地区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的空白,更将带动当地风电装备制造、港口物流、运维服务等产业链发展。项目建设期间预计创造超3000个就业岗位,投运后每年可为辽宁电网提供稳定的清洁电力,助力辽宁省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的目标,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中标是电建中南院在深远海风电领域的又一突破,其积累的低温海域风电建设经验,将为我国北方沿海省份开发海上风电提供可复制的“辽宁方案”。随着项目推进,东北海域有望成为继广东、福建、江苏之后,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的新增长。
从技术落地到产业联动,这场百亿级风电项目的推进,正悄然重塑辽宁乃至东北的绿色产业格局。在抗冰技术的实际应用中,项目团队不仅为风电机组叶片加装了特种防冰涂层,还创新采用“叶片电加热融冰系统”——当海域气温低于-5℃且出现结冰预警时,系统可自动启动加热功能,将叶片表面温度维持在5℃以上,避免冰层附着影响发电效率。这一技术方案经过渤海海域模拟测试,能将冬季机组故障率降低60%以上,为北方低温海域风电项目提供了关键技术参考。
产业链协同效应也在项目推进中逐步显现。目前,电建中南院已与辽宁本地12家企业达成合作,其中大连重工负责定制化生产抗冰型风电机组主机,营口港务集团承接设备海运及港口装卸服务,盘锦的一家电缆企业则专门研发耐低温海底电缆。这种“本地化采购+定制化生产”模式,不仅将项目设备运输成本降低18%,还带动本地企业新增风电相关生产线15条,预计未来3年可催生超50亿元的配套产业规模。以大连重工为例,其为该项目研发的9MW抗冰型机组,在完成项目交付后,已成功获得山东、河北等地低温风电项目的订单,实现技术成果的跨省转化。

项目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向融合上。为减少施工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项目团队采用“无沉桩施工工艺”建设海上升压站,通过模块化拼装与浮式安装技术,避免传统打桩作业对海底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同时,项目在丹东东港市规划建设的风电运维基地,已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开设“风电运维专业定向班”,首批50名学员将在项目建设期参与实践培训,毕业后直接进入运维团队工作,为当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据测算,项目全生命周期内(25年),除每年提供稳定绿电外,还将为丹东地区带来超10亿元的税收贡献,间接带动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关键词:光伏新能源新闻、光伏新能源资讯
随着2024年三季度项目正式进入海上施工阶段,东北海上风电开发的“序幕”正加速拉开。辽宁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该项目的技术与产业基础,辽宁已启动辽东湾、黄海北部两个海上风电规划区的前期工作,预计到2030年,全省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将突破800万千瓦,成为东北区域绿色能源供应的核心支柱。而电建中南院也计划将辽宁项目的经验总结为“低温海域风电开发标准体系”,推动其纳入国家能源行业标准,进一步助力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向更广阔的北方海域延伸。(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边文君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