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引大济岷工程近日正式启动招标工作,总投资达575亿元的超级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作为四川水利“一号工程”,该项目计划历时8年建设,将以261公里的地下输水隧洞为主脉,贯通岷江、沱江、涪江三大流域,构筑起横跨四川盆地的“地下输水长城”。
工程核心输水线路将穿越龙门山断裂带等复杂地质区域,攻克高地应力、大规模涌水、超长距离掘进等三大世界级技术难题,隧洞单洞长度和施工难度均位居国内前列。项目建成后,将每年从大渡河、岷江调水40亿立方米,相当于300个西湖的水量,彻底终结成都平原等核心区域“单水源依赖”的水资源安全隐患。

此次招标涵盖隧洞掘进、泵站建设、管线铺设等核心标段,吸引了全国水利建设领域的龙头企业参与竞争。招标公告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具备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超大直径盾构施工经验,同时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要求,实现工程建设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等生态敏感区的和谐共生。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引大济岷工程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民生工程、生态工程与经济工程的多重融合。工程将直接惠及成都、德阳、绵阳等8市43县的3413万人口,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提供稳定水资源保障,支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扩容升级,同时有效改善沱江流域生态环境,助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随着招标工作的启动,这条穿越山川的“地下水脉”即将破土动工,为四川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利动能”。
招标工作启动后,首批进场的核心标段将聚焦龙门山隧道群施工,计划投入12台超大直径盾构机同步掘进,其中针对断裂带地质定制的“川蜀号”盾构机,将具备自适应围岩变形、智能化涌水防控等核心功能,预计单台设备日掘进效率可达15米,确保隧道工程按期推进。为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有标段均配套建设生态修复专项工程,施工渣土将通过资源化处理转化为建筑材料,隧道洞口采用“植被覆土+生态护坡”设计,最大限度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外围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在水资源调配层面,工程将构建“一主两辅、多点联通”的输水网络,主隧洞负责骨干输水,支线管网延伸至成都天府新区、德阳天府旌城等重点发展区域,同步配套建设17座加压泵站和3座调蓄水库,实现“丰水期蓄水、枯水期补水”的动态平衡。针对工业用水需求,工程将预留专用输水接口,为成都经开区、绵阳科技城等产业园区提供稳定水源,预计可支撑年新增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集群升级。关键词:水利工程新闻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将全面应用数字化智慧管理系统,通过在隧洞内布设5000余个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流量、围岩稳定性等关键数据,结合AI算法实现输水调度的智能优化。同时,工程建设将带动超1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本地务工人员占比不低于60%,并同步开展水利技术人才培训计划,为四川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建设与管理人才。随着8年建设周期的推进,这条“地下输水长城”不仅将破解四川盆地的水资源瓶颈,更将成为集供水保障、生态修复、产业赋能于一体的超级工程典范,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边文君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