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在为突破千公里续航竞相角逐,当电子设备的安全隐患依旧牵动人心之际,中国能源科技领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标志着中国在下一代电池技术领域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跨越,而推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力量,正是掌握“正极+电解质+界面层”三位一体技术方案的当升科技。其500Wh/kg的能量密度指标与千吨级出货规模,正将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推向万亿级产业化赛道。
突破液态电池瓶颈,固态技术开启能源新篇章
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面临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能的双重天花板。能量密度普遍停留在250-350Wh/kg区间,制约了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进一步提升;而液态电解液热失控温度仅约130℃,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超过2000起,针刺测试通过率不足10%。同时,在-20℃低温环境下,电池容量衰减超过40%,难以满足全场景应用需求。
固态电池凭借其革命性优势实现技术跨越:能量密度轻松突破400Wh/kg,达液态电池1.5倍以上;固态电解质不可燃特性使热失控温度超过300℃,能通过针刺、200℃热箱等极端安全测试;在-30℃低温环境下性能衰减不足5%,完美适配复杂应用场景。中国工信部已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锂电产业前沿突破核心方向,预计2025-2026年迎来半固态电池产能建设高峰,2030年后全固态电池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

三位一体技术方案,攻克产业化核心难题
当升科技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创新推出“正极材料+电解质+界面层”一体化解决方案,成功破解固态电池产业化三大技术瓶颈。在电解质领域,公司全球首创氯碘复合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实现高离子电导率与高界面浸润性双达标,无需外部加压即可维持稳定接触,覆盖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全技术路线,目前已实现稳定制备并导入清陶、卫蓝、赣锋等头部电池企业。
正极材料技术方面,通过超高镍多元材料与富锂锰基材料的创新开发,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该技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可实现续航1200公里,充电10分钟行驶800公里。目前半固态正极材料已实现千吨级出货,全固态电池用材料完成20吨级以上批量供货。
针对界面副反应难题,专用界面层材料的研发使锂离子传输效率显著提升,全固态电池循环寿命超过5000次,达到液态电池的3倍以上。该技术方案已获得行业头部客户认可,正加速验证与导入进程。

全球布局加速,中国锁定万亿市场先机
在技术突破的同时,当升科技同步推进产能建设与全球布局。2024年10月,公司启动江苏金坛年产3000吨固态电解质产业化项目,包括2000吨氧化物电解质与1000吨硫化物电解质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固态电解质供应基地。海外布局方面,芬兰基地项目快速推进,将满足LG新能源、SK On等国际巨头的本土化供应需求。
这一布局精准契合市场发展节奏。行业预测显示,2025-2026年将迎来半固态电池产能建设高峰,2030年后全固态电池产能达数十GWh级别。到2035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超过900GWh,带动电解质材料需求超百万吨,市场空间达万亿元规模。关键词:风电新能源新闻、风电能源网
当升科技的固态材料已在多个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配套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60-380Wh/kg,支撑多款车型续航突破1000公里;在低空经济领域,eVTOL电动飞行器续航时间提升60%-90%;在高端装备领域,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续航时间实现翻倍增长。随着产能释放与技术迭代,这场由中国引领的固态电池革命,正在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一带一路栏目编辑/杨贝华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