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时代,人像机器一样工作;到了“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技术将驱动机器像人一样工作。“工业4.0”、“互联网+”、“智能制造”……这些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热门词汇共同说明一个确定的趋势:传统工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后的在线化、数据化,可以实现从增量到存量的化蛹为蝶,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作为高端地下工程装备制造业领跑者,铁建重工很早就认识到了智能制造将给企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在铁建重工看来,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单一技术和装备的突破与应用,而是依靠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管理智慧化等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创造新的附加值。
在智能制造的各个维度中,人们看到的是高效的自动生产线、能够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产品,看不到的是企业高效的资源配置、集成与管理能力,以及全方位与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而后面这两点,同样也是铁建重工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数字化+
在智能制造大趋势面前,铁建重工希望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将集团打造成为一家信息流高度集成、大数据驱动及计算分析决策的数字化企业,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支撑。铁建重工通过建设研发设计数字化平台、数字化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数字化车间管理系统MES、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WMS等系统,打造企业级集成协同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快速推进企业所有运营数据的结构化/非结构化信息的数字化,为迈向信息流高度集成的数字化企业奠定大数据基础。
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由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单件、小批量个性化定制转变。这一转变对物资采购、供应、生产与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加强内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铁建重工成立了供应链运营中心,将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系统、智慧管理融入全球供应链的高附加值领域,力争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全球资源整合与优化、供应与配送系统的便捷与高效、计划与决策的智能化与智慧化。
供应链运营中心将导入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集中管理产业园区物料、仓储与配送,并作为供应链改善的突破口。中央物流将尽可能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及系统,其核心功能包括园区物料集中管理、场内外物流衔接、物料问题处理与监控、物料集中配送管理等。
物流中心的主要设施为立体仓库。立体仓库包含多层立体货架、全自动操作堆垛机、输送系统等一系列先进设备。物流中心的集中配送功能将导入电动牵引车、台车,实现循环不间断、多频次、小批量、高效率配送。
同时,借助智慧化的管理平台,铁建重工努力打造开放共享的高端装备创意、创新、创投云平台,集“才”创投,汇“智”创新。构建中国铁建甚至施工建筑行业内的技术交流论坛与汇集工程创意创新理念的公共资源平台,为铁建系统、建筑行业及工程装备业的高精尖技术问题提供咨询求解途径和创新解决方案。创新创投云平台将在从线上汇集全球优秀的创意理念与创客资源,选择优秀的创客团队或小微公司进行扶持与风投,与铁建重工联合成立互利共赢的合资公司或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系列或开拓新产业板块,形成企业新的规模增长极。
远程服务
回顾铁建重工的成长史,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是集团快速发展的核心原因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铁建重工提出要“全面提升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要求建立从需求、规划、设计、生产、营销、运行、使用、维修保养直到回收再利用和处置报废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为客户提供除性能卓越的高端装备外的量身打造、解决施工疑难额全套解决方案,同时借助信息化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售前、售中、售后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链。
产品智能服务的核心是物联网平台,铁建重工在产品中配备了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借助集团搭建的物联网平台,所有产品的状态数据会实时传输给铁建重工的服务工程师。从2014年开始,铁建重工的服务人员已经能坐在集团办公室,通过网络看到使用铁建重工集团盾构机正在建设的地铁施工情况,并及时为客户提供服务。目前,铁建重工正全面打造中国铁建重工数字化指挥监控中心、长沙轨道数字化监控中心、郑万铁路数字化监控中心等监控系统。集团可直接控制每台配有相关系统的设备,从而实现远程监控,实现与地图相匹配,直观显示设备实时坐标,并对各种信息进行自动记录、分析和处理。
不仅如此,铁建重工正在建设国内业界首个开放共享的物联网云平台。平台不仅可以接入铁建重工的设备,其他第三方产品也能够接入进行数据采集实时监控。平台还将吸纳国内外机械行业专家、数学爱好者在线有偿/无偿建立产品分析模型,利用平台云计算技术帮助用户进行产品故障预警数据分析,进而取得收益。平台最终还将通过纳入产品制造商、备件供应商,实时掌握产品状态数据和故障预警情况,及时制定预处理方案和快速发运备件,将产品使用寿命延长,故障停机时间缩短。这样一来,产品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业界专家、用户全部纳入平台进行产品数据的共享和利用,形成了互利共赢的生态圈,打通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形成全方位智能服务生态体系和创新服务模式,促进整个行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机械栏目编辑/王旭芳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