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
见道网 2021-03-12 14:34
  • 植树节,是为了倡导人们重视树木、种植树木、爱护树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而设立的节日
阅读本文需要
4 分钟

2021年3月12日,植树节,去种树吗?

节日渊源

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从古到今历来重视植树造林。《礼记》有言:“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清明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植树时间。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岁时百问》中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清明植树,也是以种树的形式抚慰人们心中对亲人的思念,象征着来年的希望。因此,中国最早期的植树节正是设在万物复苏的清明节。

那么,3月12日的植树节又是从何而来呢?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后代。

种树修行

植树造林是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后代子孙的事业,也是佛教历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十年树木,百年成荫。今日,你种下的一颗小小树苗;来日,它就变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自古寺院皆古木参天,华叶蔽日,皆赖历代僧众檀越栽种维护。中国的寺院又称为丛林,和树有密切的关系。《大智度论》卷三:“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后泛称寺院为丛林。

据《禅林宝训》记载:“丛林乃众僧所止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草不乱生曰丛,木不乱长曰林,言其内有规矩法度。”将寺院比作丛林,就是喻指寺院乃是规矩之所,是修行的所在。

在佛教的经典中经常出现树,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与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降生于无忧树下、得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娑罗树下、弟子首次结集于七叶树下。

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也离不开树。《无量寿经》云:“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阿弥陀经》中说:“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一个偈子,用微妙的法性之树来比喻菩萨道修因证果的全过程:“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一切智为果。最上力为茑,垂荫覆三界。”

《普贤菩萨行愿品》亦有言:“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印光大师为皈依弟子赐法名时,亦曾以种树为喻,勉励弟子:“树德法名宗德。树义法名宗义。宗,主也,既树而宗之,如种树然,已栽之,又须深为培植,无所摇动,则根基巩固,自可茎干端正,枝叶繁茂,果实充盈矣。”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四时各有盛时,春则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于木位,故云盛德在木。孟春之时,最宜植树。种树亦是修行,佛祖言教,善思念之。(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传承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相关文章

人文

走进中国东北大安北蒸汽机车陈列馆

04-12

人文

中国龙年玩偶成为伊朗诺鲁孜节七鲜桌上的文化新宠!

03-28

人文

以文化交流为纽带,连接中孟两国友谊

03-26

人文

一带一路故事!沙特阿拉伯“幸福沙漠”的新能源篇章

03-06

人文

当高铁与历史的邂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03-04

人文

中亚合作新篇章!新疆引领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方会谈

03-04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