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城投新政掀起波澜,城投市场格局将变
见道网 2021-07-13 09:10
  • 如今对涉及政府隐性债务的城投主体进一步加强限制,尤其是对新增信贷资金的性质作出了严厉要求
阅读本文需要
4 分钟

15号文的流出让这个周末变得非常热闹,未曾平静多久的城投市场再起波澜。虽然文件中提到的大部分观点与思路都并非全新,但严厉的态度与全面收紧的操作,仍然在大家感到不寒而栗;或许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打消财政兜底幻觉

长久以来,维持城投债信仰的核心因素就在于,城投与地方财政的关联程度实在太高,且大量债务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投入;加上许多城投债务还被清查纳入了政府隐性债务的范畴,城投债务与地方债务划等号的态度十分深入人心。

但是,新政中再次重申,城投债务并不直接等于政府债务;除了纳入政府隐性债务的部分由财政牵头统一化解之外,其余城投债务仍然属于企业债务,按照市场原则运作,政府对城投债兜底只是一厢情愿的“幻觉”。

因此,当下可以说是城投债的又一次“梦醒时刻”;城投债中隐含的政府信用正在不可挽回的淡去,城投债的绝对刚兑已成往事。

新老债务彻底划断

本次城投新政的核心依然在于限制地方债务率的增长,尤其是隐性债务的持续增加。相对之前的政策来说,如今对涉及政府隐性债务的城投主体进一步加强限制,尤其是对新增信贷资金的性质作出了严厉要求。

这也就意味着,现在可以作为一个新老债务彻底划断的时间节点;在此之后新增的任何城投融资行为,都属于企业融资,与地方政府、财政进行了彻底脱钩。在此之前形成的债务,则根据债务性质的不同,分门别类、按照各自的规则处置。

我们可以认为,在认识到这一核心变化后,金融机构对于城投的态度会慢慢起变化;城投不再是那个绝对安全的投资主体,新增债务的风险将由金融机构自行承担。

新增投资“自平衡”

从漫长的地方债务发展过程中来说,地方政府与城投的无序投资是造成债务畸高的重要因素;并且,由于城投的融资逻辑是依赖地方政府信用刚性兑付,无论是城投还是金融机构都并不关注投资项目能否有足够的产出,进一步助推了这一扭曲的局面。

这就使得近年来的改革开始聚焦,如何让地方政府与城投的融资进一步市场化;在逐渐切断政府信用与财政输血的背景下,逐渐将地方政府与城投的投资直接关联到项目产出。

这一理念就是近年来逐渐推广的“项目收益自平衡”模式,无论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还是金融机构贷款,都开始要求以项目产出作为还本付息来源,通过市场化的融资制度来评判项目投资的有效性。

因此,本次新政并非将涉及隐性债务主体的融资进行“一刀切”;而是旨在清查无序融资与资金空转。对于有必要的、投资有效率的项目,仍然持支持态度。

重新配置市场资源

从根本上来说,如今的新政并不是要“终结城投”,而是改变了城投市场格局,沿着宏观的大方向进行深化改革,重新进行市场资源的配置。

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地方财政和行政级别来评价城投的逻辑,已经彻底行不通;依靠地区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就能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也行不通了。

未来关注城投,需要开始真正的关注城投的主营业务与资金投向;城投的可持续发展与健康运转,才是城投债发展的根本。(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许生鹏


评论

相关文章

社评

中老铁路开展兰亭·雅集活动:火车上体验中国书法趣味横生

1天前

社评

中葡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盛大召开,澳门成合作新舞台

3天前

社评

透视广交会:外商在华支付便捷性日益显现

5天前

社评

一带一路 | 坦桑尼亚外长:坦中友谊将迈迎来更深层次发展

04-17

社评

中国和苏里南携手共创南南合作典范新纪元

04-15

社评

原中国驻沙特大使陈伟庆离任专访:丝路古道满眼生机,中沙关系充满春的新绿

04-10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