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媒体报道关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文章:这些是中国1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计划中的大型项目。
报道称:中国正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注入数万亿元人民币,该刺激措施将使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受益深远。相关数据显示,北京正为有关建设项目提供6.8万亿元(约合1万亿美元)的政府资金。按照一些估计,一旦加上银行贷款和企业资金,中国总建设支出甚至会更高——三倍于该数字。
从短期看,基础设施投资将促进就业,缓解数百万受经济下行影响的求职者的燃眉之急。从长远看,这些刺激措施将有助于中国实现其雄心,成为城市化程度更高的高收入经济体,从而更有能力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与美国竞争。以下为这些资金的主要流向。
可再生能源热潮
中国北方的沙漠将迎来无与伦比的可再生能源建设热潮。近几个月来风能和太阳能“基地”已开始建设,这些基地的可再生能源产能到2030年将与整个欧洲当前的产能不相上下。
第一阶段涡轮机和光伏板约100吉瓦的装机规模将于2023年达成,另一阶段(450吉瓦)已于2022年启动。预计中国将在太阳能和风能方面扩大对欧美的领先优势。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第二阶段将耗资3万多亿元。
超高压输电线路将把能源输送到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国国有电网公司计划在2022年建设其中的13条线路。
世界最长输水渠道
中国已加快建设运河、大坝和水库的步伐,2022年将对这些项目投资8000多亿元。其中最雄心勃勃的是一条200公里的渠道,即引江补汉工程,也被称为南水北调工程。这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输水渠道。
墨尔本大学研究人员估计,在中国范围内的输水项目约占中国水利基础设施支出的1/3,计划中的项目每年将为中国增加可用水1220亿立方米——约为德国年用水量的5倍。作为高度劳动密集型项目,政府对这些项目青睐有加。中国水利部表示,正在进行的约3万个水保项目提供约100万个就业岗位。
开拓绿色城市
地方政府最喜欢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区道路、供气供水管道网络和公园等,这些项目占中国基础设施支出的一大部分。经过几十年的混凝土无序蔓延,重点正转向建设更绿色的城市。
2022年开工建设的华中(长沙县)“松雅湖生态新城”耗资约2000亿元,其中70%的面积将专门用于绿化和水源。这和北京附近正在建设的雄安新城的建筑与自然空间比例大致相同,如今中国各地规划机构都将此当作建设范本。
另一项备受地方政府青睐的投资是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设施的工业园。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地方政府将通过发售债券筹集的约1/3的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园。
加长高铁里程
中国拥有4万公里高铁里程,超过地球其他地方高铁里程总长的两倍,且仍在开展数十个高铁项目。最具雄心的一条线路长1629公里,从四川省直通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该项目有望在2030年完工。整个项目总造价约3200亿元。
中国2022年表示计划到2035年拥有7万公里高铁,并建设改造5.8万公里高速公路。同时,中国城市仍在迅速新建地铁线路。
新基建建设
作为扩大数字经济的一部分努力,中国“东数西算”工程涉及在相对贫困的西部省份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以保存总部位于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公司产生的数据。建设8个数据中心集群(应为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编者注)每年将耗资约4000亿元。
德国智库分析师格罗奈维根-劳表示:“中央政府将数据中心建设视为一种途径,旨在将数字经济带来的好处传播到沿海发达城市以外的地区,还能使中国国内市场在更大程度上免受外部冲击。” (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马雪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