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土耳其震中的中国村:见证来自中国的关爱
见道网 2023-05-09 16:02
  • 中国村曾一度为近400人提供生活保障,目前有287名受灾民众入住
  • 村内设有保健室、洗衣房等设施,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还尊重当地习俗设置了祷告室
阅读本文需要
2 分钟

距离2月初土耳其南部强震已经过去3个月,走在震中卡赫拉曼马拉什市的街头和郊外,随处可见用帐篷和集装箱搭建的受灾民众安置点,其中的一个由中国民间力量参与规划、设计和建造,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中国村。中国村安置点由土耳其中资民营企业商会与土方合作建设,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捐赠帐篷。

土耳其中资民营企业商会会长李木子介绍,中国村的建设着实不易,团队克服了余震、低温、水电短缺等困难,从开工建设到第一批居民入住,仅用了10天时间。负责中国村规划设计的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委员张复星说,规划营地时,团队充分考虑了帐篷的间距、采光、通风、排水等多种因素,在保证营地功能齐全的同时,也照顾到了居民居住的舒适性。

穆斯塔法·阿拉格兹是卡赫拉曼马拉什本地人,他的房屋被地震摧毁了,目前居住在中国村。“我非常感激中国朋友给我们的支持,我在这里过得非常开心。”阿拉格兹说。

中国村除了提供生活保障外,还招募中国志愿者,帮扶受灾民众。从开工建设到正常运转的近3个月中,共有20多名从国内和周边国家自愿前来的中国志愿者。他们和受灾民众一同吃住。在这里做翻译,协调物资发放,当中文老师,提供儿童心理辅导……

中国志愿者方明道已经来中国村服务7次,每次一周左右。他这次带来了自己的投影仪,召集营地的孩子们一起看球赛。“我们通过娱乐的方式,努力让孩子们放松下来,消除地震在他们心里造成的创伤。”方明道说。

第4次来中国村的汪琴是这里的中文老师。她表示,孩子们学习中文的热情很高,每次上课都会有十几个学生。通过学中文、玩游戏,孩子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15岁的优素福·埃伦·凯在震后和家人一起搬到中国村,已经在这里居住了两个月。他说:“我们和中国的哥哥、姐姐们一起看电影、做游戏,他们还教我们中文。我们一起玩得很开心,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相关文章

人文

徐学渊大使在巴拿马大学阿苏埃罗分校发表题为 《一带一路合作对拉美意味着什么》的演讲

04-24

人文

搭乘高原 “复兴号”,奔赴这场桃花之约!

04-24

人文

红旗渠精神,是他们的力量源泉!

04-11

人文

她是中老铁路一名幸运儿!

03-31

人文

中国的“喝货”们成为了老挝的新金矿!

03-31

古文明

丝绸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在中国失去了垄断地位的?

02-06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