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位于古丝绸之路的核心位置,是过去货物和文化交流的要塞,也是现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在这一带一路倡议成立十周年之际,记者深入沙坡头,探寻这片古老的土地如何展现新的活力。近日记者抵达了沙坡头,这里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沙漠治理示范区。面对浩渺的黄沙,这里如同一座绿色的堡垒,勇敢抵御沙漠的侵袭。宁夏人民凭借创新的草方格治沙技术,使得曾经的荒漠变得生机勃勃。在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宁夏不仅要继续守护这片绿洲,更要在此基础上,让沙坡头成为一带一路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示范点。过去与现在,古丝绸之路与新时代一带一路,都有着宁夏沙坡头的绿色足迹。
宁夏,素有塞上江南美誉,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时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记者近日随一带一路全球行采访车队,探宁夏和古丝绸之路的联结所在。
沙坡头沙漠治理
8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中卫市,参观了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骄阳当头,站在高高的沙丘上望去,沙地披上一张巨型草方格外衣,连绵不断的绿意有效地固定住了流动的黄沙。
固沙并非一日之功。时光无言,巨型的绿网见证了人与严峻环境旷日持久的角力。
上世纪50年代,宁夏创造性使用草方格固定沙丘法,避免我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沙漠段被流沙掩埋,确保该段铁路几十年来安然无恙。
近些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共建国家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治沙交流合作。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副研究员杨昊天说,沙坡头沙漠试验站通过长期生态学监测研究证实,在中国北方沙区通过人工植被建设实现区域生态恢复是可行的,这为全球干旱区沙害治理提供了范式。
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发展,沙漠治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希望沙坡头模式能够在各国治沙实践中发挥作用,让中国经验为饱受沙尘肆虐的人民送去信心,送去福祉。他说。离开中卫,随车队行驶200余公里,开往银川,探访更多的丝路印迹。
文物是过往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地处中国西北的宁夏与古丝绸之路有怎样深厚的关联?宁夏博物馆中陈列的一件件精美文物,给出了无声的答案。
红期漫卷宁夏博物馆陈列文物
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后,一条始于长安、经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横跨中亚、直达波斯和罗马的陆上丝绸之路,实现了空前繁盛。宁夏作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必经之地,贡使、商贾、僧侣等大都经过此地进入中原王朝,因此留存有大量中西交流的遗迹遗物。
宁夏境内考古发现的国宝级文物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石刻胡旋舞墓门等文物珍品,是丝路古道上文化交流交融的见证,为研究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据,印证了宁夏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宁夏博物馆馆长王效军说。
看完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我们走近生长在广阔大地上的现实风物。
3日下午,记者来到宁夏蓝赛酒庄。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是宁夏对外经贸交流的重要名片。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宁夏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品走出国门、享誉世界,葡萄酒产业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021年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入选中国首批100个地理标志产品。搭乘“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宁夏葡萄酒便捷地走进欧洲千家万户。
葡萄酒是一种世界的语言。宁夏蓝赛酒庄负责人余晓佳说,葡萄酒是文化,是经济,也是交流。这些年,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宁夏葡萄酒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去,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创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是千年前的边塞诗行,更是中华文明进取包容的佐证。丝路史诗生生不息、源源不断。(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高丽梅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