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湖北屈家岭发现5100年前水利系统,展示当时先进水利技术!
见道网 2023-12-05 15:31
  • 科学家们发现了距今约5100年的多组水利系统,这些发现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水利技术和规划能力提供了重要证据
  • 熊家岭水坝的发现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表明当时已经具备了规划和建设水利设施的能力
阅读本文需要
3 分钟

经过近3年的努力,湖北荆门的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2023年12月4日,在湖北荆门市举办的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专家现场会上,专家们介绍了新发现的多组规模庞大、因势而建的水利系统。这些发现为研究史前水利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先进水利技术和规划能力。

在位于遗址群东北部的熊家岭,其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熊家岭水坝坐落于青木垱河东西向支流的河道上,土筑而成,连接南北两端山体。现存坝顶高约2米、宽约13米,坝底宽约27米,南北长约180米。水坝东侧为蓄水区,与自然岗地合拢面积约19万平方米;西侧为灌溉区,约8.5万平方米,植物考古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于蓄水区的北部缺口处,入口宽约26米,呈南高北低的走势,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科学建设理念。“出土遗物、测年数据表明,早期坝的年代范围为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领队陶洋说。

考古人员在熊家岭水坝遗址现场进行考古工作

现场解剖性发掘显示,熊家岭水坝早晚两期界限分明,晚期坝是在早期坝的基础上加高加宽扩建而成。“出土遗物、测年数据表明,早期坝的年代范围为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领队陶洋说。

与会专家表示,这一发现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的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的控水用水,部分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屈家岭遗址治水模式的探索,为史前单体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细节支撑。

屈家岭遗址一角

在同一天的考古新发现中,油子岭文化的聚落范围达到了105万平方米,这是目前发现的长江中游地区同时期面积最大的聚落。这个聚落已经确认了水利系统、墓葬区、居住区和陶器生产区等各个区域。这些新的考古发现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大型中心聚落的规划理念、布局演变和社会结构传统,为考察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提供了关键的样本。(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赵娥


评论

相关文章

特写

印巴水争激化:印度暂停水协议,密集冲淤作业引发紧张局势

3天前

特写

水荒警报拉响!卡拉奇半数民众深陷饮用水危机

3天前

特写

三角梅开时,想起白沙瓦的笑容

3天前

特写

习近平总理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04-30

特写

王毅会见乌兹别克斯坦外长赛义多夫

04-27

特写

习近平同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会谈

04-25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