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深汕站主站房首根主体型钢柱顺利完成吊装,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此次吊装的钢柱编号为Y-AA15GZ-1,长2.55米,重约1.67吨,采用预埋锚栓连接工艺,通过50吨汽车吊与交叉作业模式高效完成。这一节点意味着工程从地下基础转向地上骨架搭建,为后续施工奠定基础。
目前,500余名建设者正全力推进工程,并引入全生命周期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与信息化管理,以提升建造效率。据广铁集团透露,深汕站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完成主体建设,开通后将显著增强深汕合作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年客流量有望突破千万人次。
深汕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的战略节点,是广汕铁路与深汕铁路的交汇枢纽,承载着连接深圳、广州与粤东地区的核心功能。
项目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总建筑面积约35.6万平方米,站房规模达4.8万平方米,站场规模为5台13线(广汕场3台7线、深汕场2台6线),设计最高聚集人数3500人,属于大型铁路旅客车站。该项目的建设不仅是“轨道上的大湾区”重要一环,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工程。
从战略意义看,深汕站将构建“深圳半小时”“广州40分钟”生活圈,大幅缩短深汕合作区与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促进人才、产业、资本等要素的高效流动。其“东站西城”的布局模式,融合交通枢纽与城市综合体功能,旨在打造站城一体化的现代都市样板,成为粤东融入湾区经济的“桥头堡”。
深汕站采用“东站西城”的空间规划:东侧站房综合体集成高铁、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零距离换乘”;西侧城市综合体则规划商业、办公及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商业人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连接两部分的“深汕之桥”不仅是通道,更象征生态自然与交通网络的深度融合,体现“站城融合”的先进理念。
站内融入生态景观设计,绿化中庭与自然采光系统,提升旅客舒适度;同时配备智能服务系统,包括自助检票、动态导航等,实现高效运营。西侧城市综合体还将引入绿色建筑技术,呼应合作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深汕站的建成将重塑区域经济格局。一方面,其“半小时直达深圳”的交通优势,有望吸引深圳外溢产业落户深汕合作区,推动当地从“产业飞地”向“综合新城”转型;另一方面,作为大湾区与粤东的纽带,深汕站将促进汕尾、惠州等地的资源对接,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
接下来,随着深汕站及周边综合开发的完善,这里或将成为集交通、商业、生态于一体的“未来之城”,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孙凤娟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