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转型与数字革命交汇的时代关口,中国能源产业迎来智能化升级的重大政策利好。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快能源应用场景智能化赋能、增强关键人工智能技术供给等多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支持举措,旨在以人工智能驱动能源行业变革与高质量发展。
《意见》明确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到2027年,初步构建起能源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的核心应用技术实现显著突破,各类智能化场景应用广泛落地。到2030年,中国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及整体应用水平达到世界领先,算力—电力协同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建成绿色、经济、安全、高效的算力能源利用模式。
在加快能源应用场景赋能方面,《意见》首要提出“人工智能+电网”。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安全运行、新能源消纳和效率提升等关键需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供需预测、电网智能诊断分析、规划方案生成,以及电网工程智慧建设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推进多尺度智能仿真,探索AI辅助电网调度与决策,全面提升“源网荷储”协同运行的安全性与低碳水平。
同时,《意见》强调推进“人工智能+能源新业态”。面向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需要,支持人工智能应用于虚拟电厂、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车网互动(V2G)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增强负荷侧的集群控制优化与动态响应能力。
此外,“人工智能+新能源”也是重点方向。针对新能源发电出力的波动性与间歇性,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精度功率预测、电力市场交易、场站智能运营、新能源项目规划与后评价等环节的应用,推动关键材料与产品持续迭代创新。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在8月26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随着新能源规模快速扩大,部分地区消纳压力显著。为应对风电、光伏的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必须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与适配能力。他特别提到,将推进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加强主网、配网和微电网协同发展,扩大虚拟电厂聚合规模,深化车网互动应用,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
在加大关键技术供给方面,《意见》提出多项具体任务:构建高质量能源数据集,推动智能标注、数据增强与合成等技术应用;研发能源数据分类分级、隐私计算、动态加密与可信溯源等技术,优化数据共享机制,保障全流程数据安全。
同时,《意见》强调强化算力支撑。面向能源领域多元异构算力的融合需求,开展统一调度、任务智能编排、存算网一体化及算力池化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智算服务能力。
保障措施方面,《意见》明确要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有序推动能源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同时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科技项目落地与成果转化。
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在国家层面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融合进入实质性阶段,不仅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新路径,也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未来十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深度应用,中国有望建成世界领先的智慧能源体系,不仅实现能源系统的安全、高效、绿色运行,更将在全球能源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许生鹏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