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驼铃悠扬的古丝绸之路,如今被中欧班列的汽笛声唤醒。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钢铁动脉,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最初的点对点开行,向枢纽对枢纽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加速转型。在中国境内分区域建立的14个集结中心,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贯通亚欧的贸易通道。
内陆腹地变身开放前沿
走进西安国际港站,繁忙景象令人震撼。龙门吊此起彼伏,运转货车络绎不绝,平均每80分钟就有一趟班列进出。这个12年前首趟中欧班列的始发站,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8条国际干线、26条国内集结线路的重要枢纽。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介绍:“开行间隔比去年缩短了20分钟,核心指标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

同样的蜕变在重庆团结村站上演。这个曾经偏居西南的内陆小站,如今已成为联通世界的战略支点,生动诠释了枢纽经济的深刻内涵。
共建共享拓展合作新空间
中欧班列的集聚效应,激发了沿线国家的参与热情。在德国杜伊斯堡,当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2025年6月落成的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与早前投入运营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东西呼应,构建起双枢纽联动新格局。

哈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分公司副总经理奥扎斯·阿类别洛夫表示:“通过这个码头,我们的商品可以南下东南亚,这为哈萨克斯坦开辟了全新的贸易通道。”这种重箱去、重箱回的良性循环,让丝绸之路真正实现了贸易互通、利益共享。
通道经济催生发展新动能
中欧班列带来的不仅是物流便利,更是产业变革。在距离西安集结中心不足1公里的陕西康佳智能家电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每20秒就有一台洗碗机下线。“超过六成的产品通过中欧班列出口,”总经理陈钊说,“截至2025年9月,我们已发运47个专列,共23.96万台家电。”
这种以物流带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模式,正在沿线各地复制。中欧班列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重构了产业布局,推动中国制造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随着干支结合、枢纽集散体系日益完善,中欧班列正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北京跨欧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娜表示:“班列运输时间不断优化,让我们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环保的供应链方案。”关键词: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如今,这条钢铁丝路已不仅是货物运输的通道,更成为友谊的桥梁、发展的纽带。在新的征程上,中欧班列将继续书写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精彩故事,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基建工程栏目编辑/程丽婷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