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东方的复兴:阿拉伯之春的失败与中国崛起的前景
见道网 2020-12-17 09:38
  • 两本书中主要谈到了关于中国复兴史与阿拉伯长期衰落的原因,由于其思想和发展模式限制了阿拉伯国力的复苏
阅读本文需要
7 分钟

2020年12月15日,约旦著名学者、阿拉伯城市组织文化事务委员会主席、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萨米尔·赫伊尔·艾哈迈德撰写的《东方的复兴——“阿拉伯之春”的失败与中国崛起的前景》(后文简称《东方的复兴》)一书中文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翻译团队完成翻译,并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与国内读者见面。在中东经历当下变局以及中阿关系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通过该书了解、研究阿拉伯学者的立场和观点是必要和有益的。      

针对阿拉伯文明危机的历史分析

阿拉伯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方国家不断的殖民、入侵、占领、干预、争夺打断了以穆罕默德·阿里和塔赫塔维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所进行的改革与创新。萨米尔没有一味怨天尤人,而是认为阿拉伯民族始终未能克服危机、破解“百年中东之问”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没有构建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殖民者对阿拉伯人进行剥削,并试图以其文化和意识形态对阿拉伯人施加影响。但这并不是导致阿拉伯民族无法实现复兴的根本原因,阿拉伯人自身的选择才是主导整个民族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很多阿拉伯人迫切希望尽快摆脱困境,因而倾向于毕其功于一役,或者以一种模式“一揽子”地解决所有问题进而实现民族复兴。在这种心态下,历史上曾经追求的“积极的借鉴”日益转变为“盲目的模仿”。更为严重的是,“模仿”——模仿过去或模仿西方,逐步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构成当代阿拉伯民族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也成为如今各个阿拉伯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显著特点,对于阿拉伯人而言,崇尚西方与崇尚过去并无差别,其本质均是崇拜他者,而非探索适合自身的道路与方法。

萨米尔十分认同习近平主席2016年1月21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时所指出的,“道路选择,关键要符合国情。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阿拉伯谚语讲:‘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上,照搬没有出路,模仿容易迷失,实践才出真知。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能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依据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中国成功的秘诀在于找到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而阿拉伯文明面对的最大危机是如何摆脱依附式发展和“盲目的模仿”,如何在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和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在坦诚面对自身问题并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找到破解“百年之问”的“阿拉伯模式”。

对“阿拉伯之春”的深刻反思

2011年以来,阿拉伯世界的动荡持续加剧,阿拉伯人民所希冀的阿拉伯之“春”没有到来,阿拉伯之“冬”却挥之不去。“阿拉伯之春”没有解决既有问题,却成为既有问题的总爆发。萨米尔对“阿拉伯之春”背后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阿拉伯国家的政府、执政党应当对自身的发展理念、道路选择进行深刻反思。在与萨米尔的交谈中,他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并且确定了行之有效的原则、方案、议程。而很多阿拉伯国家的统治者则致力于构建自己的威权主义,只为自己的家族、部落、教派、党派谋取利益,“改善全体人民的福祉”沦为一句口号。与很多阿拉伯学者从军人夺权、强人政治、权力世袭、法制缺失等角度来分析阿拉伯剧变不同,萨米尔认为那只是问题的表象,文化因素则是问题的根本,很多阿拉伯国家有着现代国家的外形,内核却仍然是阿拉伯文化中的部落主义、宗派主义,统治者没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转型或融合,疲于应付内外压力,无力进行社会整合,只能通过强化部落主义、宗派主义来保障执政地位和政权合法性。

正是在这几十年中阿拉伯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差距不断扩大,阿拉伯世界在基于独立、自由、正义、团结、进步的现代化进程中日益落后和边缘化。萨米尔认为,“阿拉伯之春”爆发是很多阿拉伯国家缺失基于共同信念和共同利益的共同议程的必然结果。

对中阿关系的热情展望

2007年,当萨米尔与他的阿拉伯朋友们首次应邀来华访问,漫步于北京、上海、深圳的街头时,他不禁陷入沉思,百余年前的中国与阿拉伯世界面对同样的危机,为何百余年后却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差距。在《文明的追随》一书的前言中,萨米尔曾写道“读者可能会发现本书对中国怀有极大的热情。《东方的复兴》一书再次展现出作者对中国怀有的热情,并进一步阐释了阿拉伯学者眼中中阿关系的前景。而此次在《东方的复兴》中,萨米尔明显丰富、深化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从更高的战略视角来看待中阿关系的发展。

萨米尔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在他看来这不仅意味着中阿之间更大规模的贸易、投资、人员流动,更意味着阿拉伯国家可以更好地吸收、利用中国日益成熟的生产能力和科技成果。此外,萨米尔主张阿拉伯国家全面加强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并认为所谓“战略”关系,不仅要关注物质和技术层面,更要从思想和文明的高度来加强高水平的文明互鉴。萨米尔反复强调“根本而言,我反对一切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依附关系,但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对阿拉伯国家而言却大有裨益”。他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中的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始终追求“积极的借鉴”“创造性的学习”“适时的调整”“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总结了16条可资阿拉伯国家借鉴的中国经验,并且认为在这16条之上还有更要重要一个原则,那就真是“非模式化”,即“中国在坚持某些基本原则的同时,避免走向某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意识形态的禁锢之中,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发展与复兴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应对各种思潮,规避其不良影响以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国超越了某种或某几种意识形态的刻板模式,实现了融合与创新。”萨米尔认为,所谓向中国学习,既要关注中国发展之“术”,但更重要的是借鉴中国成功之“道”,而“道”的问题是阿拉伯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

最后,该书作者表达了对中阿两大文明携手前行的信心,因为阿拉伯人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中国,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表明中国已经为“中国梦想·世界分享”做好了准备。(转载请注明见道网 www.seetao.com )见道网机械栏目编辑/邢文涛 




评论

相关文章

社评

一带一路 | 坦桑尼亚外长:坦中友谊将迈迎来更深层次发展

2天前

社评

中国和苏里南携手共创南南合作典范新纪元

4天前

社评

原中国驻沙特大使陈伟庆离任专访:丝路古道满眼生机,中沙关系充满春的新绿

04-10

社评

中国新能源产业:引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动力

04-10

社评

投资中国主题圆桌论坛在慕尼黑盛大召开

04-08

社评

后悔了?意大利重新评估一带一路,梅洛尼紧急访华

04-05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