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
古代人这些避暑的骚操作,最后一种方法简直了
见道网 2019-10-31 17:02
  • 三伏天至,度夏如年,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快热晕了的感觉。可这炎热的夏天也不是最近两年才有,那古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呢
炎炎夏日,吃一块冰镇西瓜是在解暑不过的了
阅读本文需要
5 分钟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里曾经记载了一场热死1万多人的高温,这本书是根据史料来研究古代气候,可靠度非常高。根据史料记载,乾隆八年这场高温覆盖了北京、河北、天津、山东、山西等北方多地。

热到什么程度?当时北京“威暑”,河北“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天津“苦热,土石皆焦”,山东“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山西更夸张:“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

“铅锡销化”肯定是夸张的说法,这两种金属的熔点都在二三百度。但“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和“道路行人多有毙者”描述的非常清楚,也很可信。那多少度的高温才能让树木被烤死、行人被热死?根据最近几年的新闻报道,湿度大的英国在36℃就死人,中国南方地区40℃以上有热死人的情况,而印度50℃的高温下更是千余人被热死。

唐朝以后的一千年中,这样的极端高温至少出现了19次。古代人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他们的避暑智慧超乎现代人想象,甚至很多都是我们现在在用的。

原始版空调

宋朝理学家、福建建州崇安人刘子翚的《夏日吟》描述的就是古代有钱人过夏天的情况。当年的有钱人过夏天还是相当爽的,即所谓“炎天多快意”。而大热天之所以不感到热,便是因为“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中提到的这种避暑降温装置——冰槛。

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

冰槛亦写作“冰鉴”,器型与先秦青铜容器冰鉴不同,宋人又称“雪槛”。从《重修宣和博古图》载录的“唐冰鉴”来看,有上下两层,上层为斗形方口器皿,供放冰块用;四周镂空,方便冷气散发;下端有孔,方便冰水下流。下层是接融化冰水的水盘。为了便于移动,上有提手,可以提走,放到需要的房间。

1965年在南京城北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曾出土了一件冰槛。不过当时,这件冰槛被误认为是炉子。然而从实用功能来说,如果置炭火于其中,变成取暖用的火炉,也是可以使用的。因其四周镂空,燃烧充分,产生的烟雾少,所以十分环保。因此,称这件文物是现代冬夏两用空调的鼻祖,或原始概念机亦无不妥。这件东晋冰槛,可以说为中国古代人夏天避暑方式提供了实物证据。

乾隆版风扇

《夏日吟》中还提到了“扇车”,这也是一种降温设备。这种风扇非常简单,只用几片扇叶,一个木把手,一个基座,一个转轮。虽然没有电机,但是靠人工来制造风也是一种很理想的办法,不过这种办法有一个弊端:因为古代房间是很封闭的,如果碰到没有风的天气,屋子里的气味就会挥之不去。

不过这可难不倒聪明的古人,宋朝宫中便出现了比以前更好用、效果更好的机械原理“风扇”——用鼓风机带动,“鼓以风轮”。在御座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风扇一吹,冷气习习。乾隆皇帝也制作过一先进风扇,他让人将水流引入圆明园的某宫,绕一圈儿再流出。在入口处安一个风扇,让水流带动风扇的转动,产生凉风,同时流水的经过也会降温。这样不仅解放了宫女太监的双手,还提高了效率。

冰淇淋鼻祖

冷饮不是现代才有的产物,早在商朝就有富贵人家藏冰而饮,以后历朝历代加以改进,至周朝出现了专掌冰权的“凌人”,唐代有了“冰商”。冷饮在元代又有了新的创新,这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他是蒙古人,生性爱喝牛奶。可是夏季牛奶容易腐败变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忽必烈在牛奶中加入冰块,如此一来,牛奶凉爽可口,保存时间也延长了。接下来,忽必烈又在冰镇牛奶中,加入了蜜饯和果酱,称之为“奶冰”。

“延禧攻略”中的冰鉴

因此,世界上最早的冰激凌是元世祖忽必烈发明的。后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元朝。马可·波罗在皇宫不仅见到了忽必烈,也看见了皇家专享的“奶冰”。马可·波罗学习了“奶冰”的制作方法,并带回西方,从此“奶冰”在西方不断推广传播。经过再次加工改造,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冰激凌。

佛系版避暑

俗话说的好“心静自然凉”,而古时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固“凉由心生”的道理,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诗中表示:“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同为诗人的王维为了应对酷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坐,静心弹琴,留给后人百读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训话编录而成的《庭训格言》,其中一则训文为《心静自然凉》,大致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做到内心平静,身上才会不热,并且还指出,“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不过古人的境界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更不要说历朝历代的各种避暑胜地了,比如清朝皇帝最常去的避暑地是承德避暑山庄,还有热河避暑山庄等。所以,不要把古代的夏天想的那么恐怖。古人的智慧,可远远不止我们看到的那一点。作者/赵静

评论

相关文章

古文明

跨越重洋,传承千年!中国白·德化瓷2024国际巡展墨西哥推介活动

04-12

古文明

镌刻在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千言万语,一图尽现!

03-26

古文明

古今碰撞之古建筑单数台阶

03-19

古文明

守护龟兹文脉,探索遗址新生!库车市龟兹博物馆遗址保护与活化项目

03-04

古文明

文明互鉴:丝路的辉煌与力量源泉!

02-02

古文明

考古新发现!郑州发掘迄今为止商代早期最大水系遗存

09-14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