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
古人冬天怎么取暖?只能说寒冷限制了我的想象
见道网 2019-11-13 16:47
  • 如同现代把电玩出各种花样一般,古人把碳火整成了万能的御寒设备
阅读本文需要
3 分钟

古人过冬,更像是一场诗意与寒冷的博弈。从冬至那天起,古人会做一个非常好看的日历,以九天为一个单位,一共九个单位,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他们会画九九八十一朵梅花,每过一天就给一朵梅花涂上一抹嫣红,等到梅花悉数绽放时,冬天也就过去了,推开窗,大地回春。

这是冻出来的优雅和文化啊!其实在古代,冬季取暖的设施并不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取暖设施的差异也很大,但总的来说都各有方法,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活法。如同我们把电玩出各种花样一般,古人把碳火整成了万能的御寒设备。

老少皆宜,穷富皆可

古人们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学会了用火,以火烧烤食物、取暖和照明的手段,到了春秋时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叫做“燎炉”的工具,是专门用来烧炭取暖的家伙事儿,甚至那个时代的人已经很有了一些“自动化”的思想,在燎炉之上,多附上炭箕,以添炭或取燃着的炭,保火种不灭的同时,也方便取暖时取新炭加之。

普通人家大多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

古人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可以捧在手上,也可以笼进袖内。这种精致小巧的手炉是宫殿里帝后妃嫔们的取暖利器。手炉通常是放置在炕桌上的,手炉上端设有提梁,根据主子的意愿,可以由宫女随时移到适宜之处。

手炉

足炉

足炉即是汤婆子,又名“汤捂子”,在宋代时期就已有使用。它是用铜或锡制成的扁形瓶,倒入热水后再放到被窝里来暖被子,这样晚上睡觉时就十分暖和了。和现在的暖水袋其实是一个道理。

不只是宠后象征

椒房,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以椒和泥涂壁,使房间温暖、芳香,并象徵多子。真是古代一大黑科技啊。

自汉代起,宫中设有温室殿,以花椒为泥涂室做保温材料, 再挂上锦绣壁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以花椒为保温层的方法,亦为后人效仿。

《世说新语》载,西晋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也有“香壁本泥椒”。

现代版暖气

火墙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简单的说就是墙体中空,和灶炉相连,热空气上升原理,灶炉产生的热量被带入墙体的中空层,而墙体材料热阻值相对较低,整个墙体向室内辐射热量。

古时的宫廷建筑师们,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终极取暖方法

《开元天宝遗事》中还记载了一种御寒方式:“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成为’暖手’,常日如是。……申王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苦,使宫妓密围于座侧,以御寒气,自呼为‘妓围’”。

详细含义想必大家都懂,具体样子,我想大概是上图这个感觉吧!编辑/赵静

评论

相关文章

古文明

跨越重洋,传承千年!中国白·德化瓷2024国际巡展墨西哥推介活动

04-12

古文明

镌刻在地图上的中国历史,千言万语,一图尽现!

03-26

古文明

古今碰撞之古建筑单数台阶

03-19

古文明

守护龟兹文脉,探索遗址新生!库车市龟兹博物馆遗址保护与活化项目

03-04

古文明

文明互鉴:丝路的辉煌与力量源泉!

02-02

古文明

考古新发现!郑州发掘迄今为止商代早期最大水系遗存

09-14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