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一带一路上的幸福路:中国建筑承建的尼泊尔Narayanghat-Butwal Road项目
见道网 2021-12-13 15:24
  • 该项目是中国建筑在尼泊尔的首个项目,也是尼泊尔道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项目全长113公里,建成后将推动尼泊尔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阅读本文需要
11 分钟

2021年12月6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企业全球形象建设,2021·中国企业全球形象高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北京举办。论坛上,由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联合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等共同发起的“2021(第四届)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建设案例征集活动”揭晓了奖项。中国建筑案例《“建证幸福”筑同心,打造文化新名片》被评为“十大优秀案例”并入选跨文化融合类优秀案例,《一条贯通尼泊尔经济发展大动脉的“幸福路”》入选海外社会责任类优秀案例。

“2021中国企业国际形象建设案例”评选活动以“命运与共 企业力量”为主题,针对企业在国际形象建设、可持续经营管理等方面,总结成功经验、挖掘典型案例,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益借鉴。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有着“唯一百花盛开的国度”之称的尼泊尔,有一条长约113公里的公路,它是联通尼泊尔西南部城市与首都加德满都的交通要道,是中国建筑在尼泊尔的首个项目,也是尼泊尔道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条公路就是尼泊尔Narayanghat-Butwal Road项目。

2018年11月23日,中国建筑中标尼泊尔公路改建工程,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将现有两车道升级改建为双向四车道公路,项目全长113公里,包含桥梁61座、涵洞467座。

项目团队始终秉持着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践行着诚信 创新 超越 共赢企业精神,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以推动尼泊尔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美好愿景,匠心打造、精益求精。项目建成后,将打通城市发展的大动脉,原需3个半小时的公路将缩短至1小时45分钟,便利当地居民交通条件,造福当地百姓。

情暖童心进校园

走近尼泊尔加纳克小学,一声声清脆稚嫩的朗读声从教室中传来。在这里,中国建筑尼泊尔项目部的中方员工正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教授当地小学生汉语。在中方员工手把手的帮助下,小男孩苏尚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你好”两个字。看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他兴奋地对同学说:“我能写中文字了!”

中国建筑中方员工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教授尼泊尔当地小学生汉语

加纳克小学位于尼泊尔第四省纳瓦尔普尔地区,处于项目的沿线覆盖地段。

农业是尼泊尔的支柱产业。受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当地村民到镇上赶集,需要走两天山路。加纳克小学的学生多为当地贫困家庭子女,很多还在使用衣物边角料缝制的书包,学校的教学条件也较为落后。项目部负责人说:“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项目部特意为孩子们送去书包等文具,以及足球、篮球、跳绳等体育用品,还不定期来小学举办中文课堂,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在尼泊尔加纳克小学,学生正在接收尼泊尔项目部捐赠的爱心书包

学习中文的难得机会让加纳克小学的学生兴奋不已,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友谊的种子。苏尚表示,希望长大后能有机会去中国学习。为表达对项目部员工的感谢,学生们手工制作的围巾作为礼物送给他们。校长夏尔玛说,“中国朋友送来的礼物为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与感动,感谢他们为当地教育作出的贡献!”

中国建筑员工为当地学校捐赠医疗急救箱和常用药品

入驻尼泊尔两年多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爱当地儿童,搭建起共建一带一路上的爱心桥,是项目部的一贯宗旨。尼泊尔每年都有很多儿童感染登革热等病症,2019年11月起,项目部联合当地红十字会和社区医院,在包括加纳克小学在内的当地学校开展“爱心义诊进校园”活动。活动中,项目部累计帮助350余名当地儿童进行了健康体检,并为当地学校捐赠了医疗急救箱和常用药品。

公益活动受到了尼泊尔当地两个国家级电视台Mukundasen Telivision和Namaste Telivision的关注和报道。参与报道的记者感慨,中国建筑不仅带来了优质的基础设施工程,更带来了来自中国的深厚情谊,令人难忘。项目负责人说:“我们希望能帮助孩子们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共同携手传递中尼友谊。”

技术帮带获共赢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发现,尼泊尔当地生产的模板产品质量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这可怎么办?

涵洞模板是涵洞和桥梁施工的必备原材料,若要大范围寻找合适的加工厂家,将浪费大量宝贵工期。与其等待不如自己动手,项目部决定利用有限条件——自建模板厂。

项目进场初期,从印度和当地采购了一批模板加工器械,之后借鉴先进项目模板厂加工及管理经验,将部分原材料钢板厚度进行调整,保证达到项目需求周转率。另外,还从国外调集了一大批中方模板加工的“行家里手”,手把手传授当地员工学习模板加工技术,目前已培养25名当地模板加工技术人员,确保模板生产高标准、足产量。项目的优质模板还吸引了部分当地公司前来参观学习制作工艺,他们表示希望可以与项目长期合作。

爱融风雪暖员工

26岁的尼泊尔员工Santosh Singh是中国建筑尼泊尔项目的现场工程师,2019年项目在当地Oxford College of Engineering & Management大学举行校园招聘,Santosh就是那时加入项目的毕业生之一。加入项目后,Santosh工作认真积极,先后在道路维护、桩基、涵洞等工段负责现场管理。近两年的实践锻炼,已经让他从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现场工程师,能够出色地完成各种施工任务。

2021年1月,Santosh的父亲被诊断为癌症,这对本来家庭不富裕的Santosh来说,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他四处借钱仍无法承担高昂的化疗费用。项目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中尼员工为Santosh父亲捐款。

“我捐2000卢比!”“我捐3000!”

项目部为困难属地员工捐款

2021年2月8日,中国建筑尼泊尔项目部为工程师Santosh Singh举办爱心捐款活动,项目中尼员工40余人参与活动,共捐款18.3万卢比。

“这笔捐款给我父亲送来了希望,也给我带来生活的希望,谢谢项目部,谢谢中国建筑。”Santosh收到这笔捐款时含着眼泪激动地说。

病魔无情人有情,在寒冬过去春节来临之际,项目部以爱融霜化雪,用微小的善举温暖属地员工。

防疫生产齐推进

自尼泊尔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建筑时刻高度重视疫情发展变化,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平稳有序开展项目各项生产工作,确保项目安全有序推进。

工作人员在进入办公区域前测温登记

面对疫情挑战,项目部结合实际积极应对。严格抓好制度关,制定详细的《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指派专人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持续加强人员管理,工作期间严格佩戴口罩,项目员工早晚测体温并做好每日上报工作,严防疫情的出现、扩散和蔓延;积极抓好物资关,在项目部设置隔离地点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多渠道采购、储备疫情防控物资,确保足量的生活物资储备和口罩、消毒液、测温枪、洗手液等防疫物资储备;谨慎抓好现场关,严格要求现场施工人员随身携带酒精洗手液,戴口罩,穿反光背心,佩戴安全帽,安全生产。

项目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伴随着旋挖钻的阵阵轰鸣,桩基施工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负责桩基施工的技工于彬说:“在这种特殊时期,我们决不能掉队,早上早起一个小时,下午晚回来一个小时,务必保证桩基正常施工,这是我们的责任。”

项目沿线地下结构层变化复杂,且桥梁河道较深,大部分桥都需要筑岛施工,建设存在很大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桥梁工程师张鹏勇一直这样激励自己,“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公司把我们安排到这个关键岗位上,我们得为公司争口气,关键时刻干出成绩。”张鹏勇干劲十足,每天坚守一线,抓防疫搞生产。大家共同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协力解决桩基施工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带动就业促发展

为拉动当地就业,促进当地发展,2019年5月,中国建筑联合当地两所知名大学——Oxford College of Engineering & Management(简称OCEM)和Saptagandaki Multiple College举办了首场校园招聘会。

中国建筑尼泊尔Narayanghat-Butwal Road校园招聘会

OCEM校长Hari Bhandari表示:“Narayanghat-Butwal Road项目为当地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我们会尽全力为项目提供最大便利,也希望本校优秀学子把握难得机遇,加入项目团队,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

爱心救助显担当

2020年2月18日,中国建筑收获了一封来自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感谢信。

该感谢信中特别感谢中国建筑“2020年1月17日帮助因车祸受伤的中国游客就医,并积极协助使馆相关人员妥善处置后续事宜。”

中国驻尼泊尔使馆致信感谢中国建筑

2020年1月17日,中国建筑尼泊尔项目部接到中国驻尼泊尔使馆紧急电话,得知一辆乘坐25名中国游客的旅游大巴在奇特旺附近意外遭遇车祸,项目部作为领事协助志愿机构,受使馆委托立即组织人员前往医院探望慰问,协助就医。

得到消息后,项目部火速联系定点医院对全体旅客进行诊断和治疗,期间中国建筑员工一直在医院守护着受伤旅客,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直至所有人员出院并入住当地酒店,才返回项目。18日,中国建筑陪同使馆领事、中国援尼医疗队等一同为受伤游客进行了全面检查并送去慰问。中国建筑受到了大使馆和旅客们的一致称赞!

建证情怀的诗意绿道

受当地宗教文化影响,尼泊尔政府及民众对环境保护极为关注,尤其是对树木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

尼泊尔籍属地员工正在清点待砍伐树木

为践行“拓展幸福空间”使命,保护尼泊尔当地环境。中国建筑积极思考对策,策划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路线。

项目建设之初,项目团队对项目沿线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地勘察,精确测量了道路红线,为下一步展开大范围施工提供了有效数据;此外,中国建筑还投入70余名员工,划分6个清点小组,用阿拉伯数字和尼语标记每棵树的周长、高度、种类及GPS坐标,覆盖全线113公里,历经4个月,最终完成了全线树木的清点工作,共清点出树木数量61032棵。

经过BIM技术定位、分析及跟踪,中国建筑重新制作环境评估报告。项目团队根据尼泊尔法律规定和森林部门要求,对树木进行重新清点、编码、喷漆标记,并按照要求运输至指定的地点存放保管,并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在沿线补种约150万棵树木。中国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及采取的有效措施引来了各方赞誉。

如今,中国建筑尼泊尔项目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项目施工,正稳步有序地推进着项目建设。来自中尼两国的参建人员,怀揣希望与梦想,同呼吸、共命运,携手努力为尼泊尔铺就一条民生路、发展路、幸福路!(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相关文章

人文

中文热在南苏丹持续升温

2天前

人文

走进中国东北大安北蒸汽机车陈列馆

04-12

人文

中国龙年玩偶成为伊朗诺鲁孜节七鲜桌上的文化新宠!

03-28

人文

以文化交流为纽带,连接中孟两国友谊

03-26

人文

一带一路故事!沙特阿拉伯“幸福沙漠”的新能源篇章

03-06

人文

当高铁与历史的邂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03-04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