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宣传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见道网 2025-08-22 18:31
  • 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载,发展跨越、民族团结、生态优美,雪域高原谱写全面进步新篇章
阅读本文需要
9 分钟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六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管理,充分行使宪法与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利,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彻底改变了高原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系统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宝贵经验,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西藏步入发展速度最快、变革幅度最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历史阶段。新时代西藏,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生态优美、人民幸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3岁的尼玛是日喀则市拉孜县曲下镇土林村村民。在1959年之前,他与母亲四处流浪,生活困苦。民主改革后,尼玛一家命运彻底改变。如今他家中有拖拉机、小汽车,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和旧社会相比,简直像在做梦。”尼玛感慨道。

自1959年民主改革起,百万农奴获得解放。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301名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达242人,占代表总数8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翻身农奴。

从此,西藏各族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目前,在西藏四级人大代表共4.2万余人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比89.2%,雪域高原的各族儿女依法共同行使民主权利。

现年76岁的洛桑贡布,出生时便是农奴,童年饥寒交迫。民主改革后,他进入拉萨市第一小学接受教育,之后逐步成长为居委会主任、城关区工商联会长、城关区商务局局长、拉萨市政协委员,实现了从农奴到国家干部的人生跨越。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所长张诗高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西藏现代化进程中最显著的特征,体现在各族群众从“被压迫者”转变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截至2024年,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18所,在校学生97万人,超过全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从2010年的5507人上升至2020年的11019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全国大力支援下,西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高原各族群众。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拉萨八廓街商铺林立、人流如织。卓番林手工艺品店内,背包、摆件、地毯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编织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店主卓玛介绍,这些产品来自林芝、日喀则等地,由当地妇女手工制作。该店已累计开发300多种民族手工艺产品,带动大批农牧民转型为手工艺人。

自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各族群众以主人翁精神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出台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极大调动了干部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和历史性成就。

1954年,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创造了人类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如今,西藏已初步建成覆盖公路、铁路、航空的立体交通网络:公路总通车里程达12.49万公里,乡镇和建制村通达率100%,开通国内外航线183条,川藏铁路拉林段已通车运营。

45岁的那曲市班戈县牧民拉达,在西藏公路扩建过程中创办了建筑和运输企业。如今这两家企业年营收超千万元,带动上百人就业。“我计划将业务拓展至阿里等地,帮助更多农牧民增收。”拉达说。

六十年来,西藏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质效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第一个千亿元用了50年,第二个千亿元仅用6年,目前正朝着第三个千亿元迈进。

当前,西藏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绿色工业等九大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多项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

经济发展为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西藏已建成80家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集中供养5825人;基本建成五级卫生健康服务网络,医疗卫生机构达7231家、床位21551张;所有乡镇和70%行政村通达5G网络;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1.32平方米。

今日西藏,绘就出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画卷: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各族群众生活实现了从背水到自来水、油灯到电灯、土路到柏油路、毡房到现代住宅的历史巨变,西藏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在拉萨南山公园,护林员扎西曲培每天通过监控屏幕守护这片林地。“这里种植了油松、白皮松、侧柏等120多种树木,最早栽下的树已自然繁衍出第二代。”他说。

2021年,西藏规模最大的营造林建设工程——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启动,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造林206.72万亩。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新增储水约4980万吨,年固碳22.91万吨,年生态价值达14.85亿元。

如今盛夏的南北山郁郁葱葱,拉萨绿意盎然,当地居民纷纷感叹:“山,真的变了!”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亚洲水塔”之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西藏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全面推进美丽西藏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为切实保护地球第三极生态,中央和西藏编制实施多项生态环保规划。目前,全区超过60万平方公里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区总面积50%以上;设立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2024年,西藏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7%,主要江河湖泊水质Ⅲ类及以上比例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林芝市巴宜区扎西岗村依山而建,藏式民居错落有致。该村67户家庭中,50余户开办家庭旅馆,村民通过旅游服务、土特产销售和提供民俗体验实现增收。

2024年,西藏设立生态岗位43.98万个,发放补助资金超15亿元,大批农牧民转型为生态护林员、种树人,生态资源正成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不动产”。

“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也从青山绿水中获益,”扎西岗村民白玛旺庆说,“这样的好日子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走进西藏博物馆,馆藏珍品令人目不暇接。作为西藏首座现代化博物馆,这里收藏有考古出土文物、唐卡、古籍、造像、瓷器等50多万件文物,成为高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它们是西藏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保护的生动教材,”来自浙江的游客张婷如说,“在这里能深切感受到西藏文化的绚丽多彩。”

六十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保护、传承和发展西藏优秀传统文化。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非遗保护、传承人记录、传习活动及设施建设。

在江孜县阿佳格桑氆氇农民专业合作社,10多台新式编织机正在运转。负责人格桑卓玛介绍:“江孜谐玛氆氇编织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很多群众掌握这门手艺。”

近年来,合作社对传统氆氇技艺从设计到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新产品质地柔软、花色多样,已远销法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从氆氇可以看出,西藏传统文化不仅得到保护,还在创新中持续发展。”格桑卓玛说。

在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西藏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48.9亿元用于西藏公共文化建设,基本建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各级文化机构年均开展惠民活动10万余场次,服务群众近1500万人次。

“十四五”以来,西藏已落实资金201.6亿元,用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国家公园保护、历史城镇提升等项目建设,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西藏共有各类文化旅游企业近2万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2024年,全区文化产业产值达111.44亿元,同比增长23.8%。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各族人民正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奋力谱写雪域高原更加辉煌的明天。(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企业宣传栏目编辑/杨贝华

评论

相关文章

企业宣传

潍柴重塑动力秩序:中国矿山装备进入新时代

2天前

企业宣传

雷沃服务团队以匠心承诺,为客户护航

3天前

企业宣传

释放绿色动能,电动装载机成客户价值“加速器”

3天前

企业宣传

西藏六十载|十载雪域龙腾跃 一程天路谱新篇

3天前

企业宣传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努力建设新西藏

3天前

企业宣传

中国华能扎根西藏21年发展纪实

3天前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