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大步迈向现实。在刚刚落幕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能够自主接水、精准焊接、实时陪聊的机器人不再是科幻场景,而成为备受瞩目的产业焦点。它们以类人的外型和接近人类的智能,展现出从工业制造到家庭服务的多元应用潜力,也标志着机器人行业正从单一执行工具向智能协同伙伴全面转型。
在这场以“智能互联”为核心的大会上,沈阳新松机器人展出的一款多模态交互人形机器人成为全场亮点。它可准确理解语音指令,完成接水、递送等任务,全过程流畅稳定。工程师坦言,相比往年展出的机械臂、巡检车等传统产品,今年的人形机器人“更灵敏、更聪明,也更像人”。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疆域正不断扩展,从展示互动逐步进入工业制造、家政服务、医疗教育、物流安防等真实场景。优必选WalkerS2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作业,完成高难度抓取与下蹲动作;特斯拉也计划2025年在其工厂部署超1000台“擎天柱”人形机器人,执行复杂生产指令。
为什么一定要把机器人设计成“人形”?专家指出,人类世界的绝大多数设施与工具都是依据人体工学校准的——楼梯的高度、车辆的操控、工具的握持方式等等。类人形态意味着机器人无需适应改造即可无缝接入现有环境,从而大幅降低落地成本。
自2000年中国首台类人型机器人问世以来,相关技术不断突破。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多模态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形机器人逐步走出实验室,从“会跳舞的吉祥物”进阶为能理解、会决策、可执行的“真正帮手”。2023年,工信部更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颠覆性产品”,并发布专项指导意见加速其创新发展。
据《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4年)》预测,到2045年,中国在用人形机器人规模有望突破1亿台,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十万亿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已出台政策,目标在三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处于商业化早期。如何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与任务泛化能力、降低成本并保障安全,是当前亟需攻克的真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大脑”(AI决策)、“小脑”(运动控制)与“肢体”(机械结构)的不断协同进化,人形机器人将不再仅是效率工具,而成为真正改变制造与生活方式的智能伙伴。(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许生鹏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