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商旅不绝;今日亚欧大陆桥,汽笛长鸣,班列飞驰。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中欧班列这支“钢铁驼队”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活力,重塑着亚欧大陆的经贸物流格局。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中心的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不断升级的软硬件设施,已成为这条现代丝路上不可或缺的核心枢纽,日夜不停地书写着对外开放与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一列满载国产新能源汽车配件的中欧班列整装待发,即将鸣笛西行。谈及陆港区的发展变迁,新疆中腾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茂林感触颇深:“如今业务量持续增长,客户需提前半月预定方能发运。”

自2023年11月入驻陆港区以来,这家公司主营的汽车配件拆解、运输、出口业务迎来了新模式。朱茂林介绍,过去整车多在疆外拆解后运至乌鲁木齐西站换乘,如今随着陆港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将整车运至乌鲁木齐进行本地拆解、装车出境,显著降低了运输成本。
站在陆港办公楼远眺,龙门吊起落不息,集装箱整齐码放,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然而在铁路货运受理窗口前,却不见排队景象。乌鲁木齐铁路物流中心乌西营业部货运值班员程亚旭笑着说:“窗口排队?那已是过去式了。现在通过铁路95306线上平台,客户可便捷办理业务,目前日均发运中欧班列2列左右,月均达30至60列。”
今年5月启动的“智慧铁路口岸+属地快速通关”改革,通过数字口岸系统实现铁路与海关数据实时共享,使出口货物作业时间压缩超80%。

在阿拉山口口岸,风声呼啸掩不住列车编组的风笛声。车站调度员向新荣将综合行车室比作“中枢神经”:“我们从运行图上实时掌握班列动态,提前腾空线路,保障班列顺利到达。”班列抵达后,跑票员、铁路工作人员紧密配合,通过95306数字口岸平台完成通关,全程仅需3至4小时。
机车乘务员白建峰18年来亲历了国门的发展变迁:“早年拉运的多是鞋帽、服装,如今电子产品、精密仪器、新能源汽车成为常客。”中欧班列的“加速度”不仅体现在货值提升,也反映于开行密度——从他刚入职时班组日拉12列,到如今稳定在16至17列。
在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招商办工作人员周晶晶亮出亮眼成绩单:自2011年获批新疆首个综保区以来,已吸引超800家企业入驻,2024年进出口贸易额达380亿元。综保区的产业从以前的通道经济逐步转向落地经济,向产业经济发展。商户何海燕深有体会:“中欧班列让阿拉山口发展变化,如今我们既能买全球,也能卖全球。”

暮色中,又一列中欧班列驶离阿拉山口,红色的车头牵引着长长的货箱,宛如钢铁驼队行进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从乌鲁木齐陆港区的龙门吊到阿拉山口的铁路枢纽,从中欧班列的“加速度”到口岸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条横贯亚欧的钢铁丝路,正以其日益提升的效率和不断拓展的辐射力,见证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谱写着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崭新篇章。(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许生鹏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