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从技术领先到项目停摆:中国制造“体系出海”,卡在了哪一环?
见道网 2025-11-11 14:36
  • 中国企业习惯了国内“当日下单、次日到货”的供应链效率,却在海外遭遇了原材料进口周期拉长、本地零部件质量不达标、物流成本翻倍的难题
阅读本文需要
4 分钟

当中国电池企业带着全球顶尖的动力电池技术、超24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远赴海外试图复制“宁德时代”式的产业奇迹时,没人预料到项目会在投产前夕陷入停摆。生产线建设受阻、供应链衔接断裂、当地监管政策突变,一系列难题让这场看似水到渠成的“出海大计”戛然而止。

这并非个例。从光伏巨头的海外工厂遭遇贸易壁垒,到家电企业的本地化运营陷入僵局,近年来中国制造的“出海故事”里,越来越多企业面临着“技术能输出、产能难落地、体系难扎根”的困境。明明手握技术专利、成本控制、产能规模等硬优势,为何一旦跨越国境,曾经的竞争力就频频“失灵”?中国制造的“体系出海”,到底卡在了哪一环?

一技术≠通行证:地缘博弈下的“非市场壁垒”

中国制造的技术硬实力早已获得全球认可。在新能源、家电、机械装备等领域,中国企业的产品性能、核心专利数量均位居世界前列,部分技术甚至实现“反向输出”。但海外市场的竞争,从来不止是技术和价格的比拼,更掺杂着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多重复杂因素。

上述电池企业的海外项目,便在关键节点遭遇了“安全审查”的突然加码。原本已通过的审批流程被临时叫停,核心设备进口遭遇限制,甚至连本地合作商也因外部压力选择退出。这种“非市场因素”的干预,让企业前期的技术论证、市场调研都沦为铺垫——当“中国制造”被贴上特定标签,技术优势再突出,也难以突破人为设置的壁垒。

类似的案例在多个行业上演:光伏企业的海外工厂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理由是“存在产能补贴争议”;5G设备企业因“安全顾虑”被排除在部分国家的基建项目之外;新能源汽车企业即便满足了当地的技术标准,也可能面临额外的配额限制。这些壁垒并非针对产品质量或技术缺陷,而是直指“中国制造”的身份属性,让企业陷入“合规却不合规”的两难境地。

产能≠落地:供应链与本地化的“适配鸿沟”

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成品的完整供应链体系,这种“全链条优势”在国内市场游刃有余,但出海后却极易出现“水土不服”。很多企业误以为“把工厂搬到海外”就是“体系出海”,却忽略了供应链的本地化适配、合规性衔接等关键问题。

以海外建厂为例,中国企业习惯了国内“当日下单、次日到货”的供应链效率,却在海外遭遇了原材料进口周期拉长、本地零部件质量不达标、物流成本翻倍的难题。上述电池企业在海外建厂时,曾计划沿用国内成熟的供应链模式,却发现部分核心零部件因当地环保标准、技术规范与国内不同,无法直接适配;而重新寻找本地供应商,又面临着产能不足、成本偏高的问题,导致生产线建设一再延误。

更棘手的是本地化运营的复杂性。从员工招聘、劳动法规适配,到税务筹划、环保标准执行,海外市场的规则体系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某家电企业在欧洲建厂时,因不熟悉当地的工会制度,导致员工纠纷频发;另一机械装备企业则因未满足当地的碳排放标准,被处以高额罚款。这些“细节性”问题,看似与核心技术无关,却直接影响着产能的落地效率,甚至让项目功亏一篑。(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边文君

评论

相关文章

社评

沙特230亿美元“四大项目”暗藏陷阱,中资出海须警惕审批“蜘蛛网”

10小时前

社评

人形机器人以“类人”智能开启万亿新赛道

09-12

社评

获中东资本15亿美元投资,普洛斯领跑中国新基建赛道

09-01

社评

首航高科亮相中阿博览会,拓展绿色能源合作新机遇

08-15

社评

沙特 “未来之城” NEOM:狂想还是现实?

08-11

社评

沙特房地产市场前景广阔?

08-07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