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巴基斯坦正深陷由高昂电价、恶性循环债务和对进口能源过度依赖所构成的能源困局。政策层面的争论不休,让问题的解决看似遥遥无期。在此背景下,巴基斯坦经济学家鲁比娜·伊利亚斯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指出了一条已被验证的可行路径——中国的太阳能革命。从曾经的电力短缺到如今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生产与消费国,中国的成功经验,为巴基斯坦提供了超越短期救济的结构性启示。

政策的连贯性,是比补贴更珍贵的“定心丸”
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崛起,首要秘诀并非无休止的补贴,而在于其连贯、稳定且具有前瞻性的长期政策。从初期的上网电价补贴以培育市场,到随产业成熟而逐步“断奶”,再到启动“整县分布式光伏”等创新模式,中国的太阳能政策在国家连续多个“五年规划”中一以贯之。这种确定性为投资者注入了长期信心,引导资本和技术持续涌入。
反观巴基斯坦,政府在电价方案上的反复摇摆,制造了巨大的政策不确定性,让本土及国际投资者望而却步。对于能源转型这类长周期、重资产的投资,政策的确定性远比短期优惠更为重要。巴政府亟需超越党派纷争,制定一部跨越选举周期的国家能源战略,为市场树立一座清晰的灯塔。
将能源政策升维为产业政策,实现“自我造血”
中国模式最核心的智慧,在于其将能源政策与产业政策深度融合。北京推动太阳能应用,并非仅仅视其为一种清洁能源,更将其定位为一个能够带动就业、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每一项扩大太阳能发电能力的政策,都配有扶持国内制造业的配套举措。短短数年内,中国便建立了从多晶硅、硅片到电池片、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从依赖技术引进到主导全球供应链的跨越。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太阳能发展仍停留在“单纯用户”层面,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这不但无法创造本土就业,昂贵的进口设备反而会加剧其外汇压力和循环债务。巴经济学家提出的“以优惠融资推动本地化组装”是迈向正确方向的第一步。通过税收、土地和融资优惠,率先吸引电池板组装、支架和逆变器生产等环节落地,能够逐步培育本土产业能力,将能源开支转化为内部投资,从根本上减轻债务负担。

电网现代化,是与发电能力并行的另一条腿
中国的经验明确显示,发电与输电必须同步规划、同步投资。在中国太阳能装机容量狂飙突进的同时,国家对特高压输电技术、大规模储能系统和电网智能化调度进行了巨额投资,确保西部丰富的太阳能电力能够高效、稳定地输送到东部的负荷中心。
巴基斯坦当前的困境是,其陈旧的电网系统甚至难以有效整合现有的可再生能源,巨大的输电损耗吞噬着本就宝贵的电力。若只盲目新增装机而忽视电网升级,无异于建造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因此,巴基斯坦的能源改革必须将电网现代化置于与新建发电项目同等的优先地位,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融资,对输配电网络进行彻底改造和智能化升级。
巴基斯坦能源的未来,无需等待一种未知的新型燃料。中国的实践已经证明,能源转型的成功,是一场关乎国家意志、产业智慧与系统改革的综合考验。对于巴基斯坦而言,借鉴中国经验,以坚定的政策连贯性取代摇摆不定,以雄心勃勃的产业战略取代被动消费,以对电网现代化的同步投资弥补关键短板,方能将充沛的“阳光资源”转化为打破能源困局、照亮国家发展前路的强大动能。(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基建工程栏目编辑/程丽婷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