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边缘的库布其沙漠,一场融合了生态治理与清洁能源革命的宏大工程正在展开。绵延约400公里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如同一座现代的“光伏长城”,在曾经的“死亡之海”上熠熠生辉。这一预计于2030年完工的项目,届时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发电设施之一,它不仅为北京及周边地区输送绿色电力,更成为中国运用科技手段综合治理荒漠化的典范。

库布其沙漠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数百年的过度放牧曾使这里植被消失,风沙肆虐,严重威胁中国北方生态安全。自1988年起,中国企业、当地民众与政府携手,开启了漫长的治沙征程。如今,“光伏长城”项目将治沙工程推向新高度。这些光伏板不仅能发电,还发挥着防风固沙的作用,为地表灌木的生长创造了荫蔽条件,成为遏制土地退化整体战略的关键一环。
科技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鄂尔多斯,无人机已大规模取代人工,进行草种播撒作业。这彻底改变了以往治沙人员需要在沙尘弥漫中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局面,极大提升了治沙的效率和安全性。达拉特旗能源局指出,这片沙漠年均日照接近2000小时,加之充足的未利用土地,为大规模光伏建设提供了理想条件。
中国的努力已收获显著成果。截至去年,全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约430万公顷,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这一成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特别是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的行动更显其担当。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卢耀群评价道:“无论是主动规划还是客观形势推动,中国都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引领者。”他指出,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中,中国高达90.14分的“溢出效应”得分,表明其在贸易、金融和安全领域的行动,显著增强了其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在上周于巴西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前夕,中国宣布了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的新目标,并承诺继续扩大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及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卢耀群强调,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必须依托切实行动,并建议“未来中国或许需要与其他国家协作,以激活自愿碳市场”。这座正在库布其沙漠崛起的“光伏长城”,不仅是中国向绿色未来迈进的坚实一步,也为全球提供了将生态修复、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应对相结合的中国方案。(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基建工程栏目编辑/程丽婷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