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博茨瓦纳值得关注?
在非洲清洁能源领域,投资者的目光常聚焦于市场规模大、资源富集的国家。但项目落地时,许多实际问题反而更易在看似 “不起眼” 的地方显现 —— 博茨瓦纳正是这样一个典型。
从投资维度看,博茨瓦纳的市场体量受限于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及本土电力需求,并不算突出。但其优势同样显著:能源政策清晰明确,政府沟通高效,审批流程可控性强。更关键的是,它没有过多历史包袱,对外资项目的态度务实灵活。
这样的市场,恰恰适合探索一套真正能落地、可复制的项目运作逻辑。
以 Jwaneng 为例:博茨瓦纳的清洁能源实践
近年来,博茨瓦纳积极引入外资参与清洁能源转型,由中国港湾与中水对外组成的联合体中标的 Jwaneng 100 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便是颇具代表性的案例。
该项目总投资约7830万美元,由中国港湾(50%)、中水对外(30%)与博茨瓦纳本地合作方(15%)联合成立项目公司,采用特许经营模式:企业负责融资、建设与运营,政府则签订25年长期购电协议(PPA),期满后项目无偿移交政府。这种模式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回报路径。
Jwaneng 项目的推进方式虽不复杂,却结构完整,集中体现了博茨瓦纳在能源合作中的倾向 —— 注重机制清晰、风险对等与合作的可持续性。它或许并非旗舰级项目,却为观察博茨瓦纳的实际操作逻辑提供了绝佳窗口。
什么样的项目才算 “走得通”?
如今在非洲开展项目,评判标准已不仅是能否签约、能否建成,更在于建成后能否盈利、能否稳定运营。
一个“走得通”的项目,需满足几个基本条件:
收益结构清晰,有长期PPA保障,电价合理,现金流可预期;
开发流程顺畅,避免因部门壁垒导致审批长期停滞;
融资结构可行,最好能引入多边机构降低融资成本;
后期运营有保障,通过合同与机制确保企业并非“交钥匙后离场”。
Jwaneng 项目基本符合这些标准。它既非依赖补贴的 “明星项目”,也非象征性的“旗舰工程”,而是凭借自身的结构设计与运营能力,实现了全周期闭环。
与传统模式的差异何在?
过去数十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参与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了以 EPC(工程总承包)为主导的成熟模式,为非洲国家改善交通、电力、水利等领域条件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随着非洲能源结构、融资环境与市场机制的演变,企业角色正悄然转变。在博茨瓦纳等市场,“企业投资+长期运营”的项目组合更受青睐。这类项目体量适中,开发节奏更紧凑,企业不仅负责建设,还需承担长期收益与风险管理。
这种转变,是在新市场阶段下,对企业能力结构与合作模式的延伸与升级。
类似博茨瓦纳的市场有哪些共性?
博茨瓦纳并非个例,南部非洲的纳米比亚、赞比亚等国也有相似特征。这类国家通常具备以下共性:
政策方向明确,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政府部门人力有限,审批流程相对简化;
本土融资能力不足,但愿意与企业共同对接多边机构、开发银行及气候基金;
更看重项目“能否交付”,而非形式上的合资或象征性本地化。
在这些市场,体量适中、机制合理、收益可控的项目,比动辄上千兆瓦的大项目更易积累经验。
中国企业参与这类项目需注意什么?
选准项目类型:50~150 兆瓦的光伏 + 储能项目,性价比相对较高。
前置融资与交易结构设计:避免项目获批后才寻求资金,应从初期就规划 “资金来源与偿还路径”。
推行 “建设 + 运营” 一体化:从 “建成即售” 转向 “自建自营、长期收益”,这将是未来主流模式之一。
夯实本地关系:聘用本地员工、遵守环保法规、开放社区参与,做得越扎实,项目稳定性越强。
打造可复制模式:目标不是单一项目的成功,而是形成能应用于多个国家的标准化模型。
需正视的局限
尽管博茨瓦纳在机制设计与合作氛围上相对成熟,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市场规模有限:本土用电负荷较低,单一项目的消化空间有限;
依赖区域电网:部分项目需通过南部电力池(SAPP)实现跨境输电,涉及更复杂的调度与结算机制;
收益水平温和:项目预期收益稳定但偏低,适合长期持有型企业,而非追求高周转或高 IRR(内部收益率)的模式;
地方配套差异大:土地、电网接入、环评等环节需因地制宜,难以直接复制成功经验。
评估这类市场时,更适合将其视为战略跳板或机制验证场,而非追求规模与速度的主战场。
博茨瓦纳的项目或许不会登上国际头条,也不是所谓的 “示范性大工程”,但它真实、扎实,机制清晰、收益可算。
非洲业务的节奏正在转变:从以建设为核心,逐步过渡到建设、投资、运营综合考量的新阶段。而博茨瓦纳这样的地方,正是企业升级模式、打磨能力的理想场景。
“小” 市场,亦有大价值。(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特写栏目编辑/王霞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