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从废墟到重生,中国投资引领伊拉克战后经济崛起
见道网 2025-09-29 16:16
  • 从贯穿南北的铁路到沙漠中的光伏电站,中国以“石油换重建”的东方智慧,不仅重塑着伊拉克的国家骨架,更重新定义了战后重建的深层含义——它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个关于未来与希望的承诺
阅读本文需要
4 分钟

2025年,距离巴格达战火平息已过去十年,伊拉克正以一场举世瞩目的“经济重生”宣告复苏。在这片古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中国以五年累计32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成为其重建进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从贯通南北的交通动脉到点亮城市的电力网络,中国不仅用钢筋水泥重塑了这个国家的面貌,更以独具匠心的 “石油换重建” 模式,书写了一段双向奔赴的合作篇章。

“石油换重建”:资源与基建的共赢范式

2019年,中伊两国签署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合作协议,核心是“石油换重建”:伊拉克每日向中国输送10万桶原油,作为交换,中国则以其强大的基建能力,系统性参与伊拉克的重建工程。

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伊拉克“坐拥石油却缺乏重建资金与能力”的结构性困境。截至目前,中国已深度参与伊拉克80%以上的大型基建项目,从南部巴士拉的港口扩建,到北部摩苏尔的新城建设,中国企业的身影无处不在。

在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在13个油气区块中成功获得了10个的开采权。其中,哈法亚油田已成为伊拉克原油生产的支柱,贡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产量。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方将油田伴生气转化为电力,正在建设的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每年可发电50亿千瓦时,从根本上缓解了伊拉克“富油缺电”的长期窘境。

超级工程:构筑未来发展的骨架

伊拉克的重建,离不开跨越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与面向世界的贸易门户。一条贯穿伊拉克南北的“发展之路”正在底格里斯河畔逐步成形。这条耗资170亿美元、全长1200公里的交通走廊,集高速铁路与公路网络于一体。建成后,其年运输能力将高达500万个集装箱,并直接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团队曾以“三个月完成三年勘探任务”的效率,赢得了当地的高度认可。

在波斯湾北岸,由中国交建承建的法奥新港也已进入建设尾声。这个累计疏浚4800万立方米泥沙、总投资20亿美元的超级港口,建成后将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深水港,为伊拉克重新夺回区域贸易枢纽的地位奠定基础。

民生与未来:从基础教育到智慧能源

重建不仅是宏大的基础设施,更是具体而微的民生关怀。战乱曾导致伊拉克90% 的学校损毁。如今,由中国电建集团承建的679所学校正拔地而起,其中已交付的53所让5万名学生告别了“帐篷学校”。在巴格达郊区,3万套配备智能水电系统的安居房及配套的“未来之城”也在建设中,勾勒出战后生活的新图景。

在能源结构上,中国投入118亿美元推动伊拉克的绿色转型。建于巴士拉沙漠的中东最大光伏电站,不仅缓解了电力短缺,更帮助这个传统石油国家搭上了全球能源转型的快车。

中国的参与,其核心价值远不止于建造工程,更在于一种可持续的“造血式”合作逻辑:

技术生根:项目员工85% 实现本土化,为伊拉克培养了数万名现代产业工人。

民生为本:液化石油气(LPG)装置让普通家庭用上清洁平价燃气,新建的环城公路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友谊之路”。

绿色转型:引导油气收入反哺新能源产业,助力伊拉克打破“资源诅咒”的循环。

牛津经济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伊拉克经济增速有望达到6%。面对全国40% 为亟待就业青年的现状,中国在5G、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正为这个古老国度的未来增长注入全新的基因。

当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再次响起塔吊的轰鸣,世界见证的不仅是中国基建的硬实力,更是一个大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如一位伊拉克网民在社交媒体上的感慨:“他们留下弹坑,中国人填平弹坑;他们带走石油,中国人带来未来。”(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许生鹏


评论

相关文章

特写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回暖:内外需双轮驱动,多元场景与新出海战略打开增长空间

09-19

特写

“西进”中亚 中国构建国际物流新格局

09-19

特写

以赛事为翼,广西开启中—东物流教育智能新模式

09-19

特写

光伏行业告别野蛮生长,六部门联合出手整治无序竞争

09-15

特写

打造全球能源互联网:辛保安提出五项行动引领绿色能源新质生产力

09-12

特写

2025全球工程机械50强榜单发布,中国企业13家登榜加速出海提质

09-11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