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中国光伏出海谋变:从“避壁垒”到“建生态”,全球布局进入策略攻坚期
见道网 2025-09-04 14:58
  • 面对全球贸易壁垒收紧与碳关税新政频出,中国光伏企业正加速从“产能出海”迈向“生态落地”,通过技术输出、合资建厂与低碳认证等方式,在美洲、东南亚、欧洲等关键市场构建本土化供应链
阅读本文需要
4 分钟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光伏产业已成为清洁能源领域的核心驱动力。凭借技术、制造与成本优势,中国光伏企业持续引领全球市场,但日益加剧的贸易壁垒与市场竞争正推动企业加快海外布局步伐。

海外布局不仅有助于企业跨越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也能够更贴近区域市场、优化供应链韧性、快速响应本地需求,成为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外布局的动因:规避壁垒与贴近市场

中国光伏企业“出海”主要基于两方面考量:

一是规避贸易壁垒。欧美等传统光伏市场长期通过“反倾销”“反补贴”及高额关税等手段限制中国产品进入。为应对此类政策限制,多家企业选择在海外建厂,以本地化产能绕过贸易障碍。

二是贴近终端市场。不同区域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欧美市场重视高效技术与低碳认证,新兴市场则更关注成本与经济性。海外布局可大幅缩短交付周期、降低物流成本,并增强客户响应能力。

布局现状:区域策略与主流模式

基于不同地区的政策与市场特点,中国光伏企业已形成有针对性的区域布局,并发展出四类主流拓展模式:

美洲:以本土化建厂为主。尽管美国贸易政策严格,隆基、晶科、阿特斯等企业仍通过建设本地产能融入供应链,有效应对进口限制。

欧洲:聚焦高端产品与技术合规。晶澳、隆基、晶科等企业凭借高效组件与完备碳足迹认证,满足欧盟对性能与环保的双重要求。捷泰科技则通过土耳其基地深化区域合作。

东南亚:传统产能聚集区,曾承担对欧美出口“跳板”功能。天合、晶科、隆基等企业在此建成超50GW产能,但近年来因美国政策收紧,该地区中转功能面临挑战。

印度:高潜力新兴市场。印度政府大力推动光伏装机,吸引中企参与电站投资与制造合作。捷泰凭借N型电池技术优势,成为少数通过BIS认证的企业,占据印度N型电池超两成市场份额。

企业根据不同市场特性,通常组合使用以下四种模式实现灵活布局:

产能合作:与当地企业合资建厂,借助其资源快速落地,如天合光能在印尼的组件基地;

本土化制造:在目标市场直接投资建厂,如隆基在美国、捷泰在阿曼的基地,同时满足本地制造要求和区域贸易需求;

直接出口:依托国内完备产业链,直接向海外输出产品,灵活性高;

转口贸易:经东南亚、中东等第三地中转,以符合欧美原产地规则,降低关税影响。

政策变动带来的挑战与应对

2024年以来,多国光伏产业政策频繁调整,对企业海外运营提出新挑战:

美国通过IRA法案强化本土制造激励,并加严“反规避”调查,迫使更多企业赴美建厂;

印度执行ALMM清单和40%组件关税,要求供应链“去中国化”。隆基印度工厂因供应链不完善而暂停,但晶科通过合作模式仍提升份额;

东南亚面临欧盟CBAM碳关税压力,企业如隆基、晶科已引入绿电生产以降低碳足迹;

越南提出2025年30%原材料本地化率要求,天合光能通过建设辅料集群稳步推进合规。

未来展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

尽管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全球能源转型所驱动的光伏需求依然强劲。中国光伏企业正从被动规避贸易壁垒,转向主动构建全球供应链与多元产能布局。通过加强技术输出、深化本地合作、建设低碳产能,一批具备国际运营能力的企业正持续巩固其全球竞争力。未来,能够在多区域实现产能协同、本地化响应与碳足迹管理的企业,将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许生鹏


评论

相关文章

特写

埃及5650亿美元建设市场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1天前

特写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的讲话内容

2天前

特写

老挝电力年中会议:加速水电光伏建设,改革电价

08-20

特写

从数据中心到AI:马来西亚的数字化转型

08-15

特写

越南钢铁工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08-15

特写

国家启动零碳园区建设 万亿级绿色转型新赛道开启

08-15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