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中国储能企业面临技术转让与市场准入双重挑战
见道网 2025-11-05 15:49
  • 欧盟推出最严电池新政,强制要求本地化与技术转让,中国储能企业面临核心市场重大挑战
阅读本文需要
3 分钟

日前,欧盟正式披露被称为“过去十年最严厉市场准入规定”的工业加速器法案草案,强制非欧盟企业遵守40%本地化含量要求,并面临强制技术转让或设立合资企业的二元选择。面对这场直接冲击其核心海外市场的政策风暴,中国储能企业正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新政剖析:激进政策背后的产业焦虑

欧盟IDAA法案的核心在于将市场准入与技术自主权直接捆绑。草案规定,对于拒绝技术转让的企业,将强制要求与本地企业组建合资公司,且欧盟方持股不低于35%。此举名义上适用于所有非欧盟企业,但其目标直指在新能源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

欧盟推出如此激进政策,根源在于其电池产业面临多重困境:供应链关键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量产技术经验不足、能源成本高昂。尽管欧盟已向动力电池项目提供巨额资助,但Northvolt等本土企业的困境表明,单靠资金难以建立自主产业链,这促使欧盟首次将强制技术转让写入法案框架。

市场格局:欧洲已成中国储能出海核心

欧洲市场对中国储能企业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储能出海订单中,欧洲以48.08GWh、占比22.4%位居首位,波兰、英国、德国为主要目的地。头部企业的欧洲业务占比多在30%-70%区间,且毛利率显著高于国内,欧洲市场既是营收核心更是利润支柱。

在产能布局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规划产能超800GWh,其中欧洲占比超50%,主要分布在匈牙利、西班牙、德国等国。预计2026-2028年将迎来海外产能集中投产期,到2030年,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运的电芯产能将超过300GWh。

应对策略:技术保护与市场多元化并举

面对新规,中国政府与企业已开始多维度应对。2025年7月,中国将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纳入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10月,宣布对部分锂电池及关键材料实施出口许可管制。在企业层面,应对策略因技术属性与企业实力而异:阳光电源等集成型企业正加速欧洲产能落地,目标将本地化含量提升至40%,同时通过专利交叉授权降低技术风险。宁德时代等垂直型企业依托现有海外产能扩大优势,通过与Stellantis等集团合资建厂,既规避政策风险又输出技术标准。中小户储企业则转向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这些地区2025年储能需求增速达60%-80%,政策阻力较小。关键词:储能能源最新资讯、储能新能源新闻

短期来看,在专利保护与政府谈判作用下,核心技术泄露概率较低,但应用层技术的部分开放可能成为进入欧洲市场的必要成本。长期而言,正如比亚迪欧洲负责人所言,唯有加快下一代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才能在未来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新能源栏目编辑/杨贝华

评论

相关文章

特写

欣旺达获6700万元政策性贷款 加速布局三大储能项目

2天前

特写

从废墟到重生,中国投资引领伊拉克战后经济崛起

09-29

特写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回暖:内外需双轮驱动,多元场景与新出海战略打开增长空间

09-19

特写

“西进”中亚 中国构建国际物流新格局

09-19

特写

以赛事为翼,广西开启中—东物流教育智能新模式

09-19

特写

光伏行业告别野蛮生长,六部门联合出手整治无序竞争

09-15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