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中东工程标准混战:中资企业如何从被动执行到定义规则?
见道网 2025-11-26 10:34
  • 这背后是殖民遗产与石油工业的历史烙印,更是各方话语权的博弈。中资企业唯有掌握标准解释权,才能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导游戏规则
  • 历史形成的标准混用现状,让项目管理充满挑战。突破关键在于培养标准工程师,将标准从技术束缚转化为商业谈判的利器
阅读本文需要
4 分钟

在中东的工程项目部,最激烈的争论往往与技术本身无关,而是围绕着一个个标准的代号展开。设计图纸遵循英标,施工验收却要求美标,材料供应需符合本地规范,而关键设备认证又指向IEC或ISO——这种“标准混用”的困局,是每个中东工程人的日常。这并非甲方的随意要求,而是殖民历史、石油地缘与全球产业链在此地交织出的独特生态,理解其底层逻辑,已成为在这里生存和盈利的关键。

历史烙印:殖民遗产与石油工业的规则输入

中东地区的标准混用,首先是一部刻在基建基因里的历史教科书。早期英国殖民统治为当地留下了深厚的制度遗产,英标随之深深植根于行政与城市基建体系。直至今日,从道路、供水到地铁系统与城市规划,英国标准仍是许多政府审批和公共事业的默认模板,形成了一种难以撼动的“制度惯性”。

随着石油时代的到来,美国资本与技术强势涌入。以油气工业为纽带,API、ASME、ANSI等一系列美标成为了上游开发、电气仪控和安全消防等领域的新“母语”。特别是在沙特、阿联酋等油气资源富集国,美标几乎等同于石油工业的通用语言。

为了调和越来越多跨国参与者的需求,IEC、ISO等国际标准以“中立”姿态登场。它们或许并非技术上的最优解,却成为了不同体系间最容易达成的妥协方案,尤其在电气设备和信息通信领域扮演着通用语的角色。

现实博弈:标准之争本质是权力游戏

在多标准并行的表象下,是一场关乎话语权与利益的无声博弈。一个项目从设计、采购到施工验收,可能全程都在不同标准间切换。欧洲顾问主导设计,倾向于英标或欧标;全球采购的材料需符合IEC/ISO;而关键油气设备则必须满足美标要求。这种贯穿项目生命周期的标准切换,极大地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和成本。

选择何种标准,远非纯粹的技术决策。用英标,往往意味着项目管理顾问拥有更大话语权;用美标,则凸显了油气业主方的意志;而采用IEC,可能是全球供应链资源平衡的结果。标准的选择,精准地映射了项目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

破局之道:中资企业如何夺回主动权?

面对困局,中资承包商若仅被动适应,将永远在低利润区挣扎。必须从战略层面转变,将标准从束缚手脚的“枷锁”转化为赢得利益的“武器”。

首先,企业需建立“标准战略观”,在项目关键节点前主动进行标准比对,从根本上避免设计返工和采购浪费。核心举措是在团队中设置“标准工程师”这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谈判家,其职责是解释条款、与顾问博弈,并将技术分歧转化为清晰的商业语言,从而夺回对话语权的掌控。

其次,不应盲目迎合每一次标准变更,而要通过严谨的程序进行“合法性锁定”。从标书阶段就明确标准基线,利用RFQ、偏差日志等工具固化所有变更,确保任何标准的调整都附带明确的成本与责任分析,做到记录、确认、量化和商务化。

最终极的目标,是建立能与国际顶尖顾问公司对等对话的团队。行业内的成熟经验表明:能够解释标准的人掌握利润,而只会执行标准的人只能赚取工资。在中东这片特殊的战场上,真正的竞争不仅是把工程建成,更是参与定义“什么才叫合格”。(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社评栏目编辑/杨贝华

评论

相关文章

社评

资源富饶与制度困局:非洲发展的二元命题

11-19

社评

中国“光伏长城”为全球提供治沙与能源协同发展新范式

11-19

社评

重新洗牌!光伏淘汰赛规则已变,你的企业如何突围?

11-18

社评

中东新热土:伊拉克汽车市场崛起,中国品牌驶入快车道

11-17

社评

贸易额破5000亿,增速达西方三倍:海湾-亚洲经贸纽带何以实现历史性反超?

11-17

社评

照亮未来之路:中国太阳能革命为巴基斯坦带来的三大启示

11-13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